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效果的观察.docVIP

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效果的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效果的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的效果及防止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钻孔引流(经额钻孔引流或额颞顶部大骨孔引流)治疗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结果:38例(额颞部位血肿16例,额颞顶部血肿22例)均引流彻底,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对侧出现硬膜下血肿,再次行钻孔引流术后痊愈。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可靠且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125-02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CSDH)是发病机制不明确的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因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所致,以伤后3周以上出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临床特征。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率约占硬膜下血肿的25%,约占颅内血肿的10%,而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1]。本病积血量可达200 ml,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智力迟钝、颅内压增高、偏瘫等症状[2]。钻孔引流是目前公认的主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3]。现将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男34例,女4例,年龄50~86岁,平均(68.4±1.6)岁。有明确外伤史20例,不明原因者18例;血肿部位:额颞16例,额颞顶部22例。伤后就诊时间:3周~4个月。临床表现:头晕、头痛18例,呕吐4例,失语1例,局限性癫痫2例,轻度偏瘫6例,智力障碍3例,精神失常3例,记忆力减退1例。CT检查均可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镜影形影像,也可少数发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钻孔引流的治疗方法。根据影像学资料术前在血肿最厚处定位,在麻醉成功、常规消毒、铺巾后,切开头皮、肌肉后,牵开头皮,暴露颅骨,采用骨钻进行颅骨钻孔(血肿较小行顶部钻孔,较大者则钻顶部和颞部双孔),电凝硬脑膜并做“+”字切开硬脑膜,吸除部分血凝块后放置一根12~14号脑室引流管,引流管穿刺头端到达血肿腔内1~2 cm后固定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血肿液,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透明为止,引流管外接引流袋。分层严密缝合肌肉、头皮,切口处贴无菌敷料。手术结束后待患者麻醉苏醒后送返病房,引流48~72 h后复查CT,血肿消失或基本消失(5 ml),即可拔除引流管。当硬膜下血肿呈现混杂密度的患者予以尿激酶硬膜下冲洗2~3次。   2 结果   38例(血肿部位额颞16例,额颞顶部22例)均引流满意,无死亡病例,术后对侧出现硬膜下血肿1例,再次行钻孔引流术后痊愈,出现癫痫3例,癫痫合并脑挫伤2例,其中1例气管插管后痊愈,1例86岁,癫痫控制不理想,后放弃治疗。   3 讨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病变,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及时有效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4]。患者硬脑膜因脑组织外伤后移动受到牵拉,桥脉、静脉窦和蛛网膜等大脑表面与硬脑膜相连的结构出血,导致颅内压逐渐增高[5]。硬脑膜与血肿包膜粘连部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窦,而血管内皮细胞过度产生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消弱血管壁而易出血,嗜酸粒细胞增多,造成局部高纤溶状态,即血肿包膜形成学说[6]。   3.1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钻孔引流术、开颅清除血肿术,其中后者因创伤大,只在血肿形成早期及包膜形成后使用[7]。研究发现微创手术可以治疗有颅内高压症状、无脑疝症状、血肿量20~40 ml、介于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之间的病例[4]。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是钻孔引流术,且该治疗方法疗效较好[8]。本研究均采用的是钻孔引流术,38例患者均引流彻底,无死亡病例,治疗效果较好。行钻孔引流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引流管指向血肿腔最厚处;双侧硬膜下血肿时先做血肿量多的一侧;冲洗结束后将骨孔置于最高位,注入生理盐水,排出气体;拔除引流管时迅速封闭手术切口,避免颅内积气;切开硬脑膜放液时迅速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术后引流速度不宜过快,避免造成负压引流。   3.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及防治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但术后易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脑组织损伤在钻孔引流术后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钻头刺伤脑组织、引流管刺伤脑组织、冲洗时用力过大损伤脑组织,因此术中要认真细致操作。张力性气颅是颅内空气未排净或者术后继发[9]。少量的积气无需特殊处理,而气体较多则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