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细胞突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产生中的作用.docVIP

体细胞突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产生中的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细胞突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摘 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经典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核抗体。然而这些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体细胞突变便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由于目前国内有关体细胞突变与自身抗体关系的综述甚少,本文借此机会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旨在更好地理清体细胞突变与SLE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体细胞突变;高频突变;抗dsDNA;生发中心   【中图分类号】R593.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2-02   1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未知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SLE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能结合dsDNA、RNA、染色体、RNA结合蛋白和磷脂。其中,具有诊断价值的自身抗体包括抗dsDNA、抗SM和抗心磷脂抗体。抗dsDNA是在SLE中研究得最多自身抗体,其产生与人类SLE疾病和小鼠自身性狼疮样肾炎相关。抗dsDNA常被发现于肾脏沉积,并且可以从肾脏洗脱。早期研究已证明,小鼠和人类单克隆抗dsDNA均可以通过过继转移到正常小鼠引起蛋白尿。然而,抗dsDNA在肾小球沉积的机制仍不清楚。   2 体细胞突变发生于抗dsDNA 的VH和VL区   第一个在分子细节上分析的抗DNA的抗体是IgM型抗DNA,是从健康的人和鼠中分离得到的。IgM型抗DNA属于天然抗体库,具有多反应性。这些IgM型抗体是由V区缺乏体细胞突变的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的重链(VH)和轻链(VL)编码而产生的。早期不成熟的B细胞库里有高达50%的不成熟B细胞表达针对自身核抗原的多反应性受体。绝大多数的多反应性和自身反应性克隆会在B细胞发育的两个不同耐受检查站被清除。尽管如此,在初始细胞库里仍有约6%的子集存在多反应性。另人意外的是,来自健康人受试者的IgG记忆B细胞也显示了很高的多反应性[1]。目前,仍不清楚的是,这群多反应性的B细胞能否代表高亲和力的抗dsDNA B细胞的前体。   与这些天然抗体的VH和VL序列分子分析相比,来源于鼠狼疮模型和SLE患者的抗dsDNA的系统性分析揭示了所有这些抗体都出现了体细胞高频突变的迹象。研究表明,在MRL/lpr小鼠中,可能先形成RF B细胞,不久后转变成抗dsDNA B细胞[2]。在所有已分析的杂交瘤中,一个人SLE来源的杂交瘤抗dsDNA的限制性选择实验证明了VH和VL区存在体细胞突变现象[3]。   3 抗dsDNA的体细胞突变模式   抗dsDNA的体细胞突变模式在过去已被深入地分析。一般认为,在狼疮鼠和SLE患者抗dsDNA的V区的互补决定区(CDR)上观察到高频率的置换突变提示抗原驱动了抗dsDNA的选择过程。在抗dsDNA的B细胞中,高频率的体细胞的置换突变将导致产生更多的精氨酸(R)、赖氨酸(K)和天冬酰胺(N),这些氨基酸非常有利于调节带负电的磷酸二酯键和dsDNA的碱基配对的相互作用。另外,在抗dsDNA重链的框架3区(FR3)位点76处会频繁出现体细胞突变来源的R残基,提示该结构域在dsDNA结合方面起着显著作用。R残基出现于抗dsDNA也可由VH-D-JH和 VL-JL重排时CDR3区的连接多样性而产生。此外,非常规的机制也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包括阅读框3中D基因的使用、D基因倒置以及D-D融合。   R残基对于dsDNA结合的重要性已用VH3H9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该链是MRL /lpr小鼠来源的抗dsDNA H链的一个原型。在H-CDR2区一个R残基的反转几乎会消除其对dsDNA的结合,然而在这些区域出现由体细胞突变转换的精氨酸时能显著增加其对dsDNA的亲和力[4]。加之,几个R残基的引入也能增加抗dsDNA对dsDNA的亲和力,这表明R残基对抗dsDNA起着增强剂的作用。同时,体细胞突变转变的R残基亦能影响人源单克隆抗体对组蛋白、SmD和RO等自身抗原的结合。   4 自身反应B细胞的高频突变发生于GC内   抗dsDNA和多数其他抗核自身抗体非常类似于由针对病毒或半抗原的T细胞依赖性再次免疫应答所产生的抗体。由于体细胞突变和T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中的抗原选择都发生于生发中心(GC),这让人很容易推测,在SLE和鼠狼疮中的抗dsDNA也来源于GC反应中。然而,研究却意外发现,在MRL/lpr小鼠的T细胞区-红髓交界的滤泡外围特定位置,自身反应性B细胞可以进行活跃的高频突变[5]。最近,有一项自身免疫的FcgRIIB缺陷小鼠GC B细胞的深入分析显示,表达GC标志物的体细胞突变来源的B细胞显著地富集于抗核自身抗体[6]。这些结果支持另一个观点,即自身反应B细胞的高频突变发生于G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