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docVIP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肝酶、血脂及血糖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初发的2 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予以吡格列酮治疗24周后。观察:血糖、血脂、肝酶及BMI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患者代谢异常表现均有所改善。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38-02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2型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疾病,且其并发症给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负担。2型糖尿病脂肪肝病又是其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国内周健等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NAFLD患病率为42.1%[1],国外报道高达21%-78%[2]。而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有10%的患者伴有血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3],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已有部分证据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终未期肝病的病死率比心血管疾病都高。本研究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对血糖、血脂、肝酶及BMI的影响,并对其机制、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对象:收集我院自2010-2012年期间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病史2-4月,没有接受任何治疗既往体健的患者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40-54岁,入组糖尿病患者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非酒精脂肪肝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代谢紊乱诊疗共识(2010年)”临床诊断标准,入组患者空腹血糖8-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14mmol/L,血生化示肝酶学增高,但ALT100U/L,AST90U/L。影像学方面以B超诊断为准,显示脂肪肝。   2 方法:   2.1 临床病例收集:在0、24周记录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体重、血脂和肝酶;随时监控记录不良事件。在0和24周期间定期测定小便常规、肝功能及体重,避免吡格列酮不良事件的发生,规定出现尿频、尿痛、血尿或ALT超过正常高限2.5~3倍退出。   2.2 治疗方法:在入选治疗组中在饮食、运动管理和糖尿病教育下,予以(瑞彤)盐酸吡格列酮15-30mg/次/天(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36例患者使用15mg/日,4例患者15mg/日,血糖控制欠佳,而增量至30mg/日。所有入组患者均完成本研究,无一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   2.3 标本检测: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 x±s标准差表示。   4 结果:   经24周治疗后进行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患者血糖、血脂、肝酶及体重指数有明显好转,见表1   5 讨论:   胰岛素抵抗(IR)在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起关键的作用,非酒精脂肪肝病是胰岛素抵抗引起脂代谢紊乱的结果,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组织脂解作用增强,致使大量游离脂肪酸(FFA)进入肝脏,使肝脏内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增加,造成大量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且胰岛素抵抗贯穿于脂肪肝发展的“二次打击学说”的始终[4]。最后进展成肝纤维化。同时Vozarova报道在Pima印第安人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血清血丙氨酸转移酶(ALT)浓度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关,结果提示ALT升高反应了肝脏脂肪变并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ALT增高可能与非酒精脂肪肝病后发生2型糖尿病有关。由于NAFLD与T2DM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IR,而肝脏储脂增加又将影响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治疗及血糖的控制。如果NAFLD脂肪含量的增加不能得到尽快纠正又可加剧IR。因此消除胰岛素抵抗才是缓解NAFLD、预防糖尿病、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血糖的最有效方法,所以治疗NAFLD的首要目标是改善IR。噻唑烷二酮类药(TZD)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与PPAR-γ结合后可调节脂肪组织分化和内分泌功能、影响游离脂肪酸沉积、胰岛素信号通路,在受体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脂肪分解,减少外周脂肪组织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向肝脏流动,降低肝脏的脂肪含量,改善肝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脂肪肝,导致内脏脂肪面积以及内脏和皮下脂肪的比值明显下降,同时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γ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随着罗格列酮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已被限制,而吡格列酮作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