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旗渠修建历程 林州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林州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10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中原大地孕育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河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继承好、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为什么修渠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非常可怜的1.24万亩。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一位名叫崔复生的林县籍作家曾经在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报告文学中这样写道:“水,维系着林县人的命。外地人到林县做‘官’,如果头脑里没水,那不可思议;林县人如果存心把水糟蹋掉,那就不仅仅成过错,而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孙的罪孽了。”只要在林县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得会念水字经。林县已有修渠引水的历史。历代政府官员,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还是为了青史留名,无论你是巡抚大人还是县衙老爷,都曾为民兴修水利但从未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的“谢公渠”,只不过解决了十几个、几十个村庄的生活用水,林县人民却感恩戴德,每逢节日,焚香祭祀,世代不忘。 林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1949年就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为此,他们采取很多措施来兴修水利。林县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要给全县人民摘掉这个几千年来套在人民头上的“头疼箍”。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兴修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林县局部的人畜吃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 但是,1959年,问题又出现了,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水,又一次扼住了林县人民命运的咽喉。今后像这样的大旱可能还会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林县县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果断作出决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靠什么修渠 谨慎的修渠决策,修渠尖兵是党员干部;理论武装,鼓励引导;群众是修渠成功的保证决策。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 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 3.粮食(只有3000万斤) 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 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根据这个情况,1959年10月10日夜,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修建红旗渠。10月29日县委再次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并派出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实地勘测。 作为林县的一把手,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有误,渠修成了,水却引不过来,劳民伤财,自己真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自己的命好交待,关键是如何向林县的60多万父老乡亲交待?60多万父老乡亲的命谁来管?这个工程可经不起失败! 确定的引水点——山西省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但是,解放初期,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渠线的测量数据到底准确不准确?会不会有误差? 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也就是说,修成渠后,从渠首到坟头岭,水走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按这样算下来,这条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说,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所以,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慎重,测量队反复测量4次,才向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第一天上渠3.7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7万多人。他们成为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为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