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的思想世界
???????????
??????? 以一般的情形而论,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思想与学术都异常活跃的时代。儒家和墨家当然都已经成立,并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影响。老子开创的传统似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行中就可以看出。另外,法家以其重耕战的理论适应了君主和时代的要求,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中大都占据了主导的位置。[1]被称做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一时代,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思辩的智慧。同时或者稍后一些则有邹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这些不同的思想之间的交叉和碰撞,构成了战国中期思想史“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但是,就庄子个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进入了他的头脑,或者心灵,构成他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一个问题。即便如司马迁所说,庄子于当时的学术无所不窥,但其中也还有着主次轻重的区别。以我们现在的经验,流行于社会的思潮固然很多,但真正为某个人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很多的东西就象王阳明所说的山中之花,当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只是自开自落,和不存在无异。因此我们如果不满足于泛泛的议论,而是想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得从他留给我们的著作入手,看看究竟哪些人真的对庄子发生了影响。
就《庄子》内七篇所见,儒家和墨家无疑是庄子最注意的学派。[2]《齐物论》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特别提到的是“儒墨之是非”。以儒墨作为言论是非的例子,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这两大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它们在庄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3]尤其是儒家,更是庄子注意和批评的中心。《逍遥游》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正是缙绅先生的写照吗?庄子以为,其境界恰如“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鹌,与“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有着天壤之别。“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在对比中贬损着儒家所祖述的圣王。《齐物论》所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直接针对的是儒家的核心主张。《养生主》“老聃死”的寓言,借“秦失”三号而出表现着对儒家礼乐制度的抨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诸篇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庄子把孔子及其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直接请到了寓言之中,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藉儒之口以批儒。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做法,正是庄子恢诡孟浪之文风的表现。如果以为庄子真的是尊重孔子,甚至认为庄子出于儒门,那就不只是滑稽,简直是荒诞无稽了。
司马迁说的很对,庄子之书,是“诋疵孔子之徒”的。也许有人以为太史公举的是《渔父》《盗跖》等属于外杂篇的文字,与内七篇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在我看来,如果有不同的话,也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外杂篇显而内篇隐。所谓“显”,是说其表达的比较直接,有点象《诗》的“赋”。所谓“隐”,是说其表达的比较婉转,有点象《诗》的“比”。“显”的东西固然痛快淋漓,“隐”者则更有回旋品味的余地。我们看内篇中孔子的形象,大体可以分做两类,一类是被嘲讽或者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者见于《人间世》的篇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德充符》内与申徒嘉的对话等中;后者则较前者更为普遍。这两类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在前一类中,孔子的对话者或者寓言中的对手都是庄子寄托其理想的人物,因此孔子被设计的异常谦虚,或者先倨而后恭;而在后一类中,对话者多为孔子的学生(尤其是颜回)或者君主(如鲁哀公)等,孔子成为教诲者,可是其教诲的内容却是庄子的主张,与实际的孔子背道而驰。这两种形象,无论是哪一种,都谈不上对历史上孔子的尊重,[4]相反却是极大的不敬。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亦真亦幻,忽实忽虚。当孔子对颜回耐心的说着“心斋”道理的时候,每个人都能看到躲在后面的庄子的微笑。可是当老聃们评头品足地说孔子不能解去其桎梏的时候,谁能说那没有历史上真实孔子的影子呢?
但是对于这种不敬又不能肆意的夸大,甚至绝对化。应该了解,这种不敬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对于一个思想家而言,他所考虑最多的并不是那个肉体的人,而是那个人所表达的想法。庄子对孔子的不敬,乃是他们思想分歧的真实的反映。这种分歧构成了庄学一个重要的背景,我们可以透过文字去了解。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之间不能分享某些共同的东西,恰恰相反,共同的东西正是表现分歧的最好的舞台。孔子自称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仿照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说庄子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人。这里固然有“为之”和“不为”的态度上的区别,但在“知其不可为”上面总可以找到共同点。“知其不可为”突显出思想(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每一个真正的思想者都能感觉到的。正是在这个地方,思想者之间的互相“同情”出现了。这是一种真正的同情,超越思想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超越表面上的互相攻击和漫骂。它是一种深层的东西,只有思想者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