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沉思录》后感.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看《沉思录》后感 想说的第一句话:入社真好,梁先生送书来了;于是,案头有了《沉思录》;随时翻翻,偶有所得;牵强为句,缀连成文;以书名为线,串联了三篇;聊以自嘲,敷衍塞“责”。 开首之篇:沉 马可·奥勒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年代,以其坚定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在沉思中感悟人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述,历练成“动荡砥砺沉思”、“苦难造就伟大”的杰作——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教授,以他洞察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深邃的理性,悟其真谛,得其精髓,权威译作,把《沉思录》推介给国人,使国人能共享伟人的智慧。 书名《沉思录》的一个“沉”字,准确凝练,精警深刻。作为“思”的修饰词,可以衍生为“沉静”之解;而“思”的首要前提应该是一个“静”字,倘若不“静”,何以为“思”呢! 但是,要“静”下来确实也不容易。 譬如,这几年的股市吧,在这人心躁动、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背景下,股民们人人都梦想日进万金、一夜暴富,孰料股市却是跌宕起伏,股民们能不天天睡不稳觉、吃不香饭吗? 又如,“红五月”之后是“六月”,这“六月”,对有些人来说是“金六月”,而在另一些人则为“黑六月”;更可誉之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魔力六月”。社会性的华伦达心态下,这30天,720个小时,2880刻,43200分钟,2592000秒,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的时间在折磨着人们;方圆“三千里”的人际场内,大姨妈、小舅子……谁不在受着煎熬?你,是一位考生,或是考生的家长、考生的亲朋好友,或是考生的任课教师、考生所在学校的校长,你能静吗? 诸如此类,不可胜举,何以为之? 或曰,“树欲静而风不止”,环境使之然矣! 或曰,否也! 有古训在此——“心静境清”。原来,“静”与“不静”之间,还有个主、客观因素的主次问题。有道是“事在人为”,你看,当年奥勒留处于战乱岁月,鞍马军旅,人称“马上皇帝”,哪里是一个可以安静的年代?然而,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奥勒留强烈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虽然最终未能达成他的那种愿望,他却在鞍马劳顿中“偷着闲”而“静”下来了,并且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伟大的智慧财富。 伟人自有伟人的难处,凡人自有凡人的烦恼,我们何不去尝试寻找自己的“静”呢? 譬如,对着学生紧张的烦躁,大师级教育专家魏书生教导的是“气功疗法”: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官暂停活动,眼前逐渐地幻影出一潭宁静的湖泊,在朦胧的月光的投映下,湖面上波光粼粼,万籁俱寂……于是,心静如湖。 当年,朱自清先生为了寻求“心静”,干脆踱步在清华园,在高高的围墙内,寄情于月下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婷婷玉立的荷花与月光交相辉映,朱先生在喧嚣中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而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在“该死的战争”的喧嚣中,随着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从“墙上的斑点”出发,开始她思考人生、诅咒战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旅程,在她想象出来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里宁静了下来。 …… 说东道西,人世间,做人,做事,读书学习,林林总总,静得下来,才能拓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你也不妨开辟自己的一方空间,沉静下来,然后便可以悠悠地“思”开去—— 结语之篇:录 “录”,记录,就是写作。 对书名《沉思录》的三个字作个回头看,可以“沉”为词素,得到“沉静”、“沉思”、“沉淀”三词,把它组成一个逻辑链,领会其中的三层意思:在躁动中沉静,由沉静而沉思,因沉思而沉淀。——当然,这决不是何教授的本意,只是我给牵强进去了,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由于人们所历不同、所思差异,“录”也自然各有千秋罗!就说“沉淀”吧,让小学生一查词典,定义出来了,有两个,一看就傻了眼——“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什么鬼东西!“溶液”呀、“溶解”呀,“物质”呀,那么多的名词术语——还得查词典呀!或者,干脆囫囵吞枣,把定义死记硬背一下,弄个一知半解得了。而在中学生看来可容易多了,那物理、化学的名词术语见得多,自然也就识得广,不过,假如没有亲历的实验体会,可能也有点抽象化。至于我们这些人,则不需查词典,不需做实验,只要用小时候常做的一件生活小事来一解释就行:那时,没自来水,饮用的都是河水,用水桶一桶一桶地从河里提上来,倒到缸里,原生态、没处理过的河水,不免泥沙俱下,就往水缸里放些碾碎的明矾,再用竹棒顺着一个方向狠狠地搅,搅到缸里出现深深的漩涡,不久,在明矾的化学作用下,水中“难溶解的物质”,像做豆腐花一般的,慢慢凝聚起来,渐渐沉到“溶液底层”——缸底,就“泾渭分明”了。这激浊扬清的过程不就是“沉淀”的第一层意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