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永远应该贴近学生学的起点。而学的起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基于起点的教学,就有了低就、接近、高攀这三种不同的层次。教师的智慧,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
一、低就学习起点——走近儿童
二年级有一个《认识角》的课例,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布置前置作业“找找生活中的角”,全班学生都想到了三角板。对于三角板上的角,大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图1 图2 图3
针对学生这一起点,我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增加了如下设计:
刚才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再看三角板,你还认为三角板就是一个角吗?为什么?
三角板上有没有角?如果有,在哪里?
观察三角板中的三个角,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把实物与抽象的几何图形混为一谈,这在低年级学生身上是经常能看到的。很多学习素材往往就是这样: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中蕴含了数学的影子,但这个影子并不等同于数学。生活中的实物,是学生的学习起点,而数学知识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抽象,需要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联系,能成为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走近儿童熟悉的生活世界,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由此展开探索与思考,逐步接近数学的本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肯定,有利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寻找、思考、甄别,逐步健全对数学的认识。
二、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四年级教学《认识平行》,课前让学生尝试画平行线,很多学生画出了形如“=”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会如此“不约而同”?
“平行”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实例,比如练习本上的横条、直尺上对应的两边等。所以,与学生已有经验接近的平行线实例就是“=”。调查了孩子们的想法,他们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思考:
1.“平行线”是对称的,所以应该画得一样长。
2.平时看到的都是“横”的线。
3. 两条直线只要没有“碰”到就是平行关系。
4. 先画一条边,看看差不多宽,再画另一条边,很容易画。
这些想法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起点,它们与数学上的要求已经很接近了,教学就应该从这里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1.生活中能用眼睛看见的,一律都是线段;直线仅仅存在于想象中。所以,之前认识直线时,不仅要注意线段与直线画法的区别,更要让学生充分想象“无限延长”,为本课认识平行线打好基础。
2.学生习惯画“横”的线,但“横线”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所以,老师在示范的时候要抓住概念的核心思想,而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去理解,要注意“去表象”。
3. “碰到”或是“没碰到”不能只凭“看到”。因为直线具有无限延长的可能,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去延长;只要两线之间的距离不等,就必将会在延长后的某处相交,也就不平行了。所以,平行又可以理解为两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宽度差不多”是对平行线最朴素、最有价值的想法。所以,老师千万别以传统的“一画、二靠、三移、四画”来束缚孩子。一方面要洞悉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反例,让孩子亲眼看到“直接画”后产生较为明显的误差,以此来促使学生寻找新的可靠的方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平行线”。
4.相比“不相交”与“距离处处相等”,究竟哪个才是最有价值的判断依据?这就需要“同一平面”这一前提条件。很多时候都有一些默认条件,比如“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默认的前提“等圆”,如果一定要加上前提,反而会觉得矫情。但在平行线这一课里,就是要让学生区别“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在二维的数学经验里强调三维的空间,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所以,需要多借鉴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数学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近些、再近些。
用“=”表现平行线的图像特征,这是学生最直接的反应,这就是学生的起点,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利用,这是一种对儿童原有认知的尊重。尊重,会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致。教学时,应从此处出发,由表及里,既顺应学生的起点,更尊重数学,努力挖掘其最根本的内核,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正确建构相关概念。
三、“高攀”学习起点——发展儿童
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已经“懂了”、“会了”的现象,感觉学生的学习起点很高了,那这时的教学又该如何开展?
什么是圆柱?一年级的孩子已经会辨认,生活中随处可见圆柱的实物,用长方形纸随便一卷就可以变出一个圆柱,……。在六年级学生的眼里,圆柱是“早就知道”的东西。为了不仅从知识层面,更是从方法层面发展儿童,我采用了另一种教学方式。
1.师示范:这是一个——长方形,你能用它变出一个圆柱吗?
[六人小组,每组发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课件出示3个不同规格的长方形:3×10,6×10,3×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