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特征 第五节 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系统 要点 掌握概念: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大洋中脊、地质作用 了解: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环流、地表地形 10-34厘米的超微宇宙在仅仅10-34秒之内迅速膨胀了10100倍,称为暴胀(inflation)。 所谓10-34秒/厘米,就是 “1秒/厘米的一兆分之一的一兆分之一的一百亿分之一” 极其短暂/微小的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零点,始于160亿年前。 大爆炸的证据 从大爆炸到太阳系形成 太阳系的起源 恒星的演化 幼年期: 原始星云收缩----原恒星出现(核心部分氢开始点燃-氢闪) 青壮年期: 内部热核反应启动, 恒星形成 晚年期: 氢燃料消耗殆尽----红巨星或超巨星 衰亡期: 超新星爆发—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原始地球内部升温达到熔融状态时,亲铁元素比重大而下沉形成铁镍地核,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大气圈、水圈。 地球初始圈层分异的时间约在42亿年前。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物质组成:除水汽和固体杂质外,25 km的高度范围内主要气体的体积含量为: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 大气的总质量为5.27×1015t,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100万。 根据大气温度变化、密度差异和电离现象等特征,沿垂直方向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和扩散层。 全球沙漠的分布 季风: 指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随着风向和气压系统的季节变换,天气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海陆间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因 水圈概况 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停留时间 水的来源及其运动的驱动力 地球表层的水量平衡 生物圈 概念:是生物及有生命活动的地球表层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范围陆地上深达1000 m左右,海洋中深达10 km左右,空中高达7 km,但绝大部分生物生存于地表及水圈中。 总质量约为11.4 ×1012t,为地球总质量的1/105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特征 怎样判断地球是球体 严格的说,地球不是个理想平球体,而更像一个顶尖底宽的“梨”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地球特征,也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 地貌可以根据规模分为四级,每一级都有形态各异的地貌组合。 大陆地貌——中国地貌格局 海底基本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岛弧 海沟 深海丘陵 深海平原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架: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地势平坦,坡度一般0.3度,水深200米。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明显转折变陡的地带。水深一般2000米,平均坡度为4.25度,平均宽度为28 km。常发育海底峡谷。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带。坡度一般0.5度,水深2000-5000米。 海底构造地貌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架: 大陆坡: 岛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带状分布的弧形火山列岛。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地震。 海沟:靠近大洋一侧发育的长条形海底深渊。深度一般6000米,宽度近100 km。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海底地形特征 大洋中脊:海底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是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地区。通常高出海底2000-3000 m,宽2000-4000 km。各大洋中的洋中脊首尾相连,全长大约65000 km。洋中脊的轴部常发育有巨大的中央裂谷,古深可达1-2 km,宽数十至数百公里。 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是海底的主体。水深一般4000-6000 m,并可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种次级单元。 海底构造地貌 中国的地形特点:阶地状地貌 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系统 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地质作用下,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地质作用: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即地质营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按照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和发生场所,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球能量的来源:两部发动机驱动的系统 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每年大约为4.2×1024 焦耳,超过地球上全部煤炭储量完全燃烧后所能够获得的热能的300倍。其中1/3左右的能量被大气圈和地球表面反射掉,并直接分散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