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读中营造语文的独特韵味.doc

在文本细读中营造语文的独特韵味.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文本细读中营造语文的独特韵味 课堂文本细读活动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对话者,也是走在前方的引领者。平等,指向对话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话语权的充分尊重;引领,指向细读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学生的思维障碍的适时疏导。只有这两种功能正常发挥,课堂活动中的文本细读才能读出温度、宽度和深度,才能营造出语文的独特韵味。 笔者曾在题为《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语文味儿”》的文章中,把“语文味儿”区分为来自诵读的“清香味儿”、 来自词句的“橄榄味儿”、 来自文本的“芬芳味儿”、 来自内核的“人情味儿”、 来自师生互动的“甜蜜味儿”等五种类型。所谓语文的独特韵味,必然来自语文学科独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精神,来自师生的个性化的感悟、品味和探究。课堂活动中的文本细读,就是要读出这些独特的韵味。 要营造出这样的独特韵味,绝非轻而易举。不争的事实是,中学阶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处于下降趋势。多数语文课堂,不但缺乏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连必要的“温度”都无法拥有。究其原因,往往不在于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而在于语文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当然是失败的活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未能借助教师的专业引领,创设富有韵味的课堂对话活动。没有对话,文本细读便只落在表层意义的分析归纳上,始终不能走进文本内核之中,不能将文字背后隐藏着的生命激活,无法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自然也就平淡无趣。 从课堂教学的文本细读环节而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方法,正是对语文学科中蕴藏着的各种“语文韵味”的激活与品鉴。在反复诵读中进行文本细读,在细读中推敲词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独特神韵,挖掘文本的精神之美、理趣之美,并在师生互动中感受思维碰撞的快乐,有了这样的活动,语文课又怎么会不吸引学生?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中,课堂中的一切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当然以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完成为最高学习境界。只是,这里有一个认知上的陷阱,许多语文教师容易跌落进去。相当数量的老师,误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教师便可以成为甩手掌柜,最多也只是在一堂课的开始或结束时说几句总起或总结的话。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曲解。我们知道,一切课堂活动均须围绕着一定的课程目标展开。这目标在课堂中的掌控,只能由教师完成。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就如杂技表演中的底座,处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状态下的学生便是在底座上表演的演员。没有了底座,“自主、合作、探究”便没有了根基。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再来看文本细读中语文独特韵味的营造,便能够发现:自主,并非没有任何约束的随意阅读;合作,并非没有规章的任何组合;探究,并非没有目标的四面出击。“自主、合作、探究”其实都是紧扣了文本的课程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如何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营造文本细读中的语文独特韵味呢?质疑与追问是基础,表达与交流是手段,激活与点亮是根本。 一、质疑与追问 文本细读中,组织学生主动质疑,发现初读时未能发现的问题,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必要手段。任何文本,只要用心品读,总能够发现值得品味的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初需要借助教师的示范引领。教师要能够从看似平淡的文本中,巧妙发掘能够给学生以灵感触动或思维震撼的新问题,并将这思考与发现的视角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才能在模仿与借鉴中,逐步养成自主质疑的能力。 比如,引导高一新生学习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时,我发现,这些新入学的孩子,对这个没有文字障碍的文本形成不了阅读的好奇心,我便在组织他们反复阅读文本并自我质疑的基础上,依照我的精心预设,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诱使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细读活动中: 导入新课时,首先提出:如果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四季,那么,每个季节大约是多少岁至多少岁? 引发了争论后,以20年为一个季节,让学生们说每个季节的最大特征。 随后,让学生们以20年为一个季节,为张洁计算她的四季所对应的具体年份。 这样一计算,一些问题就可以发现了:张洁的春季,是1937—1957年。这20年中,无论是东北解放前十年,还是解放后十年,人们的生活都是艰难的。张洁的夏季,是1957—1977年。这20年,无止无休的运动,让青春陷入无法挣脱的迷惘中,个体生命轻贱如草芥。她写作本文的1980年,可以看成秋季的开始。这个季节,百废待兴。人的价值与尊严,终于开始得到认可。张洁的事业也开始出现腾飞。 借助这样的计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立刻转入文本细读,引导思考五个问题: 1.“我”的四季各有什么特征?关键词是什么? 2.“我”的四季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四季?这样的四季,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如果不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应该怎么样叙述人生的灾难? 4.每一个季节的描绘中,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5.哪些句子对你有

文档评论(0)

sfgzb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