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线粒体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七 节 线 粒 体 一、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呈线状、粒状或短杆状;有的呈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的呈分枝状、环状等。但以圆柱状与椭圆球形为最多。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主要由外膜、内膜、膜间腔和基质组成 。 1、外膜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 ,厚6~7nm, 平整光滑,与内膜不连接。 含有多套运输蛋白--孔蛋白,它们构成脂类双分子层上水溶性物质可以穿过的通道,所以外膜的通透性非常高,使得膜间隙中的环境几乎与胞质溶胶相似。 外膜含有一些特殊的酶类,如单胺氧化酶,这种酶能够终止胺神经递质,如降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作用。 2、内膜 位于外膜的内侧包裹线粒体基质的一层单位膜, 厚5~6nm。 内膜的通透性较低,一般不允许离子和大多数带电的小分子通过。 线粒体内膜通常要向基质折褶形成嵴,从而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嵴上有ATP合酶,又叫基粒。 内膜的酶类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运输酶类、合成酶类、电子传递和ATP合成酶类。 内膜是线粒体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主要部位。 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线粒体通透性研究 将线粒体放在100 mM蔗糖溶液中,蔗糖穿过外膜进入线粒体的膜间间隙;然后将线粒体取出测定线粒体内部蔗糖的平均浓度,结果只有50 mM, 比环境中蔗糖的浓度低。据此推测:线粒体外膜对蔗糖是通透的,而内膜对蔗糖是不通透的 线粒体内膜的主动运输系统 内膜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①糖酵解产生的NADH必须进入电子传递链参与有氧氧化; ②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如草酰辅酶A和乙酰辅酶A必须运输到细胞质中,它们分别是细胞质中葡萄糖和脂肪酸的前体物质; ③线粒体产生的ATP必须进入到胞质溶胶,以便供给细胞反应所需的能量,同时,ATP水解形成的ADP和Pi又要被运入线粒体作为氧化磷酸化的底物。 利用膜间隙形成的H+梯度协同运输。 3、基粒 基粒与膜面垂直而规则排列,粒间相距10nm。 基粒由头部- -F1 、柄部和基片- -F0三部分组成 。 头部含有可溶性ATP酶,功能是合成ATP。在头部还有一个多肽,称为ATP酶复合体抑制多肽,可能具有调节酶活性的作用。 基粒的发现及功能预测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Humberto-Fernandez Moran 用负染技术检查分离的线粒体时发现: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一侧的表面附着一层球形颗粒,球形颗粒通过柄与内膜相连。几年后,Efraim Racker分离到内膜上的颗粒,称为偶联因子1,简称F1。 4、膜 间 隙 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膜间隙, 宽6~8 nm,由于外膜通透性很强,而内膜的通透性又很低,所以膜间隙中的化学成分很多,几乎接近胞质溶胶。功能是建立和维持氢质子梯度。 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5、基质 内膜和嵴包围着的线粒体内部空间是线粒体基质,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有关的酶都存在于基质之中;此外还含有DNA、tRNAs、rRNA、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和核糖体。 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线粒体各部分蛋白的分布 三、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对糖、脂肪、氨基酸等能源物质的氧化,进行能量的转换。 细胞氧化是指依靠酶的催化,氧将细胞内各种供能物质氧化而释放能量的过程。由于细胞氧化过程中,要消耗O2并放出CO2和H20,所以又称为细胞呼吸 。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因此人们又将线粒体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四、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一)线粒体的自主性 1、线粒体中含有DNA(mtDNA) 2、线粒体含有自身特有的蛋白质合成体系(mRNA、rRNA、tRNA、核蛋白体和氨基酸活化酶等)。 (二)线粒体的依赖性 但由于mtDNA的基因数量不多,因此由它编码合成的蛋白质有限,只占线粒体全部蛋白质的10%,约10种左右,并多为疏水蛋白,其余90%的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的。 * * 是1850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器,1898年命名。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 1850年,德国生物学家Rudolph K?lliker第一个发现线粒体, 并推测--这种颗粒是由半透性的膜包被的。 1898年对线粒体进行命名。 1900年,Leonor Michaelis用染料Janus green对肝细胞进行染色,发现细胞消耗氧之后,线粒体的颜色逐渐消失了,从而提示线粒体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 1948 Green证实线粒体含所有三羧酸循环的酶,1

文档评论(0)

cumhuatg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