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赵浩生:一点浩然气,快哉万里风.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赵浩生:一点浩然气,快哉万里风   赵浩生,1920年生,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专栏作家、联合国注册记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名誉校长。2012年6月29日,赵浩生在美国溘然长逝。   以笔为剑度峥嵘   赵浩生出生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息县。少年时,他在家中境遇不宽的情况下,曾向父亲提出:“要去北京上学”,遭到呵斥,自此萌发了“冲出去”念头;小学四年级时,他终于得到父亲准许,到开封上学,遂“脱开金锁走蛟龙”,开始“冲”的生涯,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走出息县的人。   1938年,18岁的赵浩生中学刚毕业就回到息县,担任抗敌训练班教师,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后离开息县经武汉转往四川,父亲想让他继续上学,可在烽火连天的动荡时期,一个热血青年怎能安心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年轻的赵浩生决定放下书包,投身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报名参加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组织的第三巡回戏曲教育队,在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西南数省演出,抗战期间,赵浩生既读书,又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根据自己在武汉遭遇日机轰炸的亲身经历,撰写发表了长篇通讯《是种子,不是死尸》,撒播抗日爱国的种子。这篇新闻习作,开启了赵浩生“无冕之王”的职业生涯。   抗战结束那年,在兰州养了几年病的赵浩生,觉得“要做点什么”。他只身来到战时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以自己的三大本发表的剪报资料做“敲门砖”,投考三家报社。最终成为重庆《中央日报》的记者,多年的记者梦如愿以偿。赵浩生以其热情、机敏,全身心投入,弥补经验不足;以其独特视角、笔触和感受活跃在新闻界。赵浩生曾在南京中山陵上,以“倚马可待”之姿,写一页、撕一页地为上海《申报》传送过整版报道《唱啊!南京》;也曾在旧政协开会期间,聆听过周恩来“我们怀念汉卿(张学良)先生”的肺腑之言;他甚至还曾与流氓议员发生过肢体冲突。   他凭着自己的冲劲,笔耕不辍,发表许多重头报道,一再置身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显赫、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侧,蒋介石、宋美龄、毛泽东、周恩来、沈钧儒……以至周恩来、邓颖超都能叫出他的绰号“小胖子”。   赵浩生多次说,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冲出去!”“在国内虽不能算是功成名就,做记者可以说是做到头了,接下来的前途无非是两个:要么等着升迁,要么换一家报馆多拿一点儿薪水,然后再娶妻生子混一辈子。我觉得这样太没出息了,希望更上一层楼,走出去看看。”随着蒋介石一意孤行打破和平局面,国民党政府逐渐失去民心,走向颓败。此时的赵浩生已然褪去了挥洒《唱啊,南京!》时的豪情,他不忍目睹国共两党日益拉大距离的现实,开始拼命地补习外语,最终以《东南日报》驻日本特派员的身份离开祖国,当哺养他的这片国土在视线中渐渐远去,他并不曾流露感伤情怀,因为内战中祖国的走向还扑朔迷离,他也没有预想到,这一别之后再度重返故国的旅程,竟会那样的漫长和艰辛。   树高千尺不忘根   新中国成立之时,赵浩生正在日本,他即刻写信希望回来,因当时背景错综复杂,他没能如愿,之后便远赴美国。在美国20多年间,赵浩生无时不关注祖国变化。1971年,中美开始接触。赵浩生说:后来在纽约麦迪生花园举行的中美乒乓球友谊赛上,乐队高奏中国国歌,场内回荡着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他从十几岁起就会唱的歌。“现在,在和祖国隔绝了22年,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在美国重新听到了这雄壮的乐声,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无比激动,我以最大的嗓音伴随着那高昂的旋律放声歌唱。这是一次积蓄了很久之后的爆发,我一边唱着,一边任泪水尽情地流淌。在这热血沸腾、泪如泉涌的激动瞬间,我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发泄、一种解脱!”   “在国内时,好像在母体中生活,与祖国浑然一体,不大想到自己是中国人。但到了国外,除了‘梦里不知身是客’外,环境的一切都随时提醒着,我是个‘中国人’,离中国越远,感情上却越近。”赵浩生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个从没改变过的追求,那就是“回国”。   1973年,正当中美、中日关系破冰之际,赵浩生请新华社驻联合国的朋友帮助实现回国探亲的愿望。新华社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就赵浩生回国探亲之事向周总理请示。为了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周总理不仅立即批准赵浩生回国探亲,而且亲自安排,由新华社邀请赵浩生以记者身份回国访问。当从驻加拿大的中国大使馆拿到回国签证的时候,赵浩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个签证他等了整整25年!   1973年5月,当列车终于停靠在信阳火车站,家乡息县只有70公里之遥时,赵浩生激动难抑。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像一个梦游者在这个大院转来转去,远处清晰传来破晓鸡啼和悠长喘息的驴鸣。多少年来,我听不到这么令人心醉的声音,它使我感到温暖、感到充实,这声音告诉我,我是一个有根的人,这就是我之所以千里迢迢、魂牵梦萦的源泉所在。”   之后,赵浩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