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郑永春 西方科学舞台上的中国发声者.docVIP

郑永春 西方科学舞台上的中国发声者.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永春 西方科学舞台上的中国发声者   卡尔?萨根行星科学科普奖2016年第一次颁给了一个中国人,这位科学家的过人之处,在于“爱折腾”   郑永春不挑食。第一次见面,这位绍兴人把地点约在了一家粤式早茶餐厅。2011年,作为香江学者,他在香港呆过几年,分析月球地质数据之余,对早茶、粤菜之类的当地饮食,早已习惯得很。   他对自己的适应力显然引以为豪。没等问起,他主动道出20年前的求学轶事:19岁去重庆读大学,看着满盘红油皆辣椒,这个从小未见过辣椒的浙江人吓傻了眼,但4年下来,竟也是无辣不欢。之后,是辗转于贵阳、成都、香港、澳门、北京,直到娶了山东的妻子――大葱大蒜再次挑战了他的味蕾,当然,不出意外地,他很快适应并且爱上了新的口味。      这不是一个轻易固步自封的人,钻牛角尖儿、一条道走到底这种事,基本和他不沾边。有趣的是,他的科学研究生涯也与此如出一辙。仔细想想,卡尔?萨根奖(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第一次花落中国,恐怕还真是不得不落到这样一个人的头上。 永远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回想过往,每一次改变研究方向,郑永春都会用“头脑发热”、“冲动”来形容。“你也可以理解为激情犯罪行为。”他笑了。   如今在国家天文台做月球研究的他,本科学的是环境保护里的土壤方向,与现在真是天壤之别。他上大学那年是1996,环保似乎还不是社会共识。但他一意孤行:想到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工业化起步早的美国、英国都经历过污染事件,中国迟早也会走到那一步。   他隐隐觉得,当年的冷门,会变成未来的热门。可惜,西南农大4年落幕,他仍没有等来环保的春天。工作难找,只能继续深造,考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虽然专业名称里没有“环保”二字,但老本行未改,依旧在下设的环境实验室,以水土流失为方向,继续着土壤研究的路子。直到有一天,地化所老院士欧阳自远在餐桌上的一席讲话让他意识到另外的可能性。   在预测了月球研究的潜在前景后,欧阳院士问:“你们在场的同学,有谁以后愿意研究月球?”   那时,国家的探月工程尚未启动,研究月球最大的风险就是:无处可去,前途未卜。同桌的二三十名研究生还在犹疑踟躇或不敢表态,唯有郑永春举起了手:“我!”   “第一个吃螃蟹,不怕被毒死么?”   “年轻人嘛,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   那当然只是一次表态。但种子已然种下,只差伺机发芽。郑永春从此埋头自学月球、行星等天体知识。2004年,随着国家探月工程启动,机会终于到来:要研究月球的土壤地质情况,还能有谁比农大出身、研究土壤、又对行星天体有所了解的他更合适?他可能是当时地质学里最懂天文、天文界里最懂地质的人之一。   这第一口吃下的螃蟹,让他毕业后得以进入国家天文台,正式踏入天文领地,也印证了他一直以来的信条:“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中等偏上,综合起来,就是优秀。”   但这似乎和人们心中经典的一字型“科学家”形象大相径庭: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神神叨叨沉浸在自己的科研领地的Geek,难道不才是一名“优秀”科学家的标配么? 具备互联网精神的“折腾”领袖   谢耳朵可能是一名天才型的科学家,却不会是一位能够科普的科学家。而郑永春恰恰相反,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硕博士阶段,一直被推举为学生干部的他,特别爱折腾、“会来事儿”。 2016年5月28日,北京,郑永春在“硬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仪式上进行“人类移民火星之路”的主题发言   他热衷把人联结在一起:进了国家天文台,他当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组长,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人才工程――这个组织“第一次把不同领域不相干的年轻人组合在一起”,每人每年给10万科研经费资助,以鼓励扶持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渡过瓶颈期。人脉网络的建立,往深了想是什么呢?他自觉将其与当下的互联网精神联系起来:“互联网嘛,分享共赢。我们现在的人才计划遴选出来之后,往往变成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无法形成一个网络。”   五年前,他与同事们发起创办了第一届“青年天文论坛”,就6个字,没有诸如“中国”、“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之类的前缀――“没有门户之见,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胸怀和格局就决定了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至于“非青年”的业界大牛,则必须是“邀请”方可参与:“这个论坛,必须由年轻的天文人主导,这是核心、关键。”   在北京组织完第一届青年天文论坛,他撒手让其他人继续承办,心里明白无需紧攥着创始组织者的名头,而且横竖好坏,“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已定。也正因此,论坛从北京到云南,又到上海、南京、威海,平台的流动、开放性真正展现,各地开花。   他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折腾不息:创办微信公众号“太空联盟”、“科学青年”,在科学网等网站上开科普专栏,上国际广播电台当评论员,也是第一个愿意配合“知识分子”微信公号做直播的科学家……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