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运用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病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4~52岁,平均38.2岁。8例患者均立即中断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然后连续3 d甲强龙2.0 g/d冲击治疗,接着连续2周以上强尼松40 mg/d治疗。结果:本组8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患者中,其中7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恢复时间为2~12周,平均6.5周,有效率87.5%;1例患者因病情加剧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为单独应用的干扰素患者,死亡率12.5%。结论:运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会有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可能,因此在对慢性丙肝患者治疗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干扰素的单独应用,尽可能的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 干扰素; 慢性丙肝; 间质性肺炎; 临床分析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致,主要通过输血、血透析、肾移植、毒品注射、母婴传播、性传播等方式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1]。慢性丙毒肝炎是肝炎的一种,目前较公认的治疗方式是干扰素,干扰素(TFN)是一种具备广谱抗病毒的多功能蛋白质,包括α、β、γ三种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丙肝抗病毒的疗效药物,但由于干扰素是一种生物制剂,而对全身多系统会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流感样症状、乏力、肌肉酸痛、胃肠功能失调、精神异常等[2]。此外,应用干扰素还会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的不良损伤,常见的是间质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概率虽然较低,但是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文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肝所致的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编号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运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615例,其中8例在不同的时间内出现了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出现少许细湿啰音,经检查被确诊为间质性肺炎。8例被确诊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中,男5例,女3例,年龄34~52岁,平均38.2岁。
1.2 临床特征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8例中,其中5例单独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发生率为62.5%,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时间在治疗后的10 d~20周;3例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导致间质性肺炎发生,发生率为37.5%,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时间在治疗后的3~32周。
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查体发现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见细湿啰音[4];X线胸片检查发现:双肺早期纹理粗重,发现小斑片状阴影,后迅速进展为弥漫性病变,具有大片浸润阴影或结节状阴影,结节1~5 mm大小不等;CT影像检查:双肺具有弥漫性病变,呈片状、蜂窝状或毛玻璃状阴影,支气管血管壁不规则在小叶中心,静脉和支气管动脉周围。
1.3 治疗方法 8例确诊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均立即中断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然后连续3 d甲强龙2.0 g/d冲击治疗,接着连续2周以上强尼松40 mg/d治疗。
2 结果
本组8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患者中,其中7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恢复时间为2~12周,平均6.5周,有效率87.5%;1例患者因病情加剧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为单独应用的干扰素患者,死亡率12.5%。
3 讨论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活性剂,是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本身不具备直接抑制或杀伤病毒的作用,而是通过使细胞产生抗病毒的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通过增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病毒、抑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调节细胞的免疫功能,由于干扰素具备以上的这些作用,使它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
但是干扰素作为纯生物制剂,其毒副作用是明显存在的,常见的临床反应是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等,一般在注射干扰素后的2~6 h之内发生,6~12 h达到高峰,体温可升至40 ℃,之后会自行消退,在肺毒方面,目前临床证明的有间质性肺炎、结节病、胸腔积液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5]。其他对患者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还有肝功能恶化、骨髓功能抑制、听力下降、视网膜损害等。而间质性肺炎是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病中常引起的不良反应之一,它的病理特点是双肺弥漫性、肺泡受到损伤,几乎无正常肺组织。肺间质因水肿、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慢性炎症细胞的渗出导致大量未分化胶原蛋白的产生,从而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肺间质增厚、肺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