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高中陈平好课堂一等奖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请按照本模板中的字体和字号,不要擅自更改 设计按此模板; 反思左右; 《渔父》教学反思 学校: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姓名:陈平 一.主要特色与创新: 《渔父》这篇课文选自高二必修五教材“直面人生”的专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要求我们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加之前一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与屈原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毅然赴死,在这样的编排倾向下,屈原自然成为《渔父》这篇课文值得探讨的主角。但我们这次赛课是面向高一学生,课文脱离了原先的专题框架。因此我才敢于“舍”屈原而“取”渔父,另辟蹊径,从非传统教学角度来解读这篇经典古文。 本节课如果非要谈成功之处,我个人认为是首先是角度新颖。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鲜有人在教学设计中单独解读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在屈原形象的对比之下,人们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解读不够到位,不是曲解,就是刻意贬低,实在是对这样一篇经典文章的亵渎。例如,渔父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这句话明明是渔父对抱有必死之心屈原的劝慰之语,很多人却硬生生地把这句话做为贬低渔父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铁证。细读之下,顿感浅薄荒谬。 在课堂容量的处理上,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一节课的容量要去解读渔父人物形象,可是又避不开对屈原形象的评价。在处理屈原与渔父二者在一节课中所占比重时,大多数老师往往会说说屈原,又谈谈渔父,最后导致一节课想求得面面俱到,最后又都是蜻蜓点水。我思索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坚决舍弃屈原只谈渔父。我把对屈原的评价,用凝练的语言在课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呈现出来,从而避免了在课堂中重复评价屈原的烦恼。 我这节课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在评价人物形象时,立足文本,深挖文本,而不是去旁征博引。我设计了“分角色演对白”这个环节。我用的是“演”这个字,重点要求学生读出屈原和渔父的语气。我借用了林语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读《论语》读不出语气,就是断章取义”。通过对二者语气的揣摩分析,较为准确地还原了人物形象。除了让学生分角色演绎之外,我也参与其中。最后一遍表演时我邀请一名学生和我配合,当我读到“沧浪歌”时,我临时起意敲打课桌以模仿“鼓枻”之节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要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渔父”形象,会涉及到道家、儒家文化思想,这些文化思想博大精深,一语文节课我们无法深入展开,只能浅尝辄止。另外“渔父”形象经过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的塑造,已然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本文的渔父与前世后世的“渔父”有何异同,我们也无法深入探讨,只能在最后课堂小结的时候简单提及,以期在学生心田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其次,除了“分角色演对白”环节,这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六个问题,尽管都是精心设计、反复揣摩的,但设计问题的本意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答的不好,实质就是问题设计的不好。如针对“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这句话提问的“有人认为这句话体现了渔父‘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为什么?”学生的回答相对就比较浅显,所以还是提问不够精准,指向性不够清晰。 最后,教学设计结尾我安排了一个拟写渔父内心独白“写”环节,后来因为课堂时间不足,未能开展。学生对“渔父”形象到底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本想通过这个环节来检验一下,没有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比较遗憾。

文档评论(0)

dd5454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