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节选)教案(new).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间 9月11日 课题 劝学 授课时数 3 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望、闻、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望、闻、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备 二备 第一课时 导入设计 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有读书学习的欲望。 知人论世(见学案) 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四、课堂问题探讨 1.找出第1段中的比喻,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輮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第2段中用了五个比喻,请指出它的本体是什么,并说说它们是从学习的哪个角度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本体是:“善假于物”,说善于借助外物效益倍增。 (3)5个比喻都是从学习的作用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3.第3段可分为3个层次,请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3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角度论述。第一层:开头至“无以成江海”。先用两个比喻“积土”、“积水”作为衬托,引出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第二层:“骐骥”至“金石可镂”,积累要坚持不懈。第三层:“蚓无”至结束,有效的学习要用心专一。 4.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获得教养的途径” 专题 6 镇江市谏壁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文档评论(0)

dd5454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