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教材分析: 四上教科书共5个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溶解 天气 磁铁 声音 溶 解 2 溶解有一段单元的导入文字读一读请思考这段文字的意义 ——对学生 ——对老师 ——对教材 喝一口汤,鲜味中带点咸味。汤里有什么呢? 有人说:汤里有味精,还有盐。 盐不是一粒粒的吗?汤里的盐在哪里?味精在哪里呢? 有人说:盐和味精都溶解在水里了,看不见了。 平时,我们常听到“溶解”这个词,还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到水里去。可是,溶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开始溶解单元的观察研究活动吧。 谁在喝汤?谁在想?谁在说? ? 什么意义? 调动学生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 慎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 一个特定的情景作内涵的保证 一个具体、鲜明的事例作生长基础 建立溶解主题下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提这段文字?对我们有什么启迪意义? 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习主体研究的问题,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甚至不做实验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平时的教学,“用教材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理想状态,对于大多数兼职教师和部分专职教师来说,“教好教材”依然是需要长期研究的任务。 今天的分析—— 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主体研究和“教好教材”上。 教材研究中的学习主体研究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活动一 沙子 盐活动二 面粉 (沙子、盐)活动三 高锰酸钾 砂糖 活动四 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 活动一 沙子 食盐 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观察2、搅拌。继续观察比较3、描述、交流 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用一个重要的的词 ——“溶解” 那么,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 第一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 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溶解 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没有溶解 已有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 给以明确的肯定——强化已有的认识 同时又予以实例性的限制——肯定的只是自发认识中的正确部分 这一层次的“溶解”的认识—— 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自发认识 一个非教育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认识 这是一个模糊的意义不大的认识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 一个有待发展的认识 活动二 面粉(沙、盐) 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2、然后搅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看起来—— 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 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到水中了…… 看起来:面粉+水 更接近于 食盐+水 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 在没有教育背景的情况下,对面粉是否溶解的问题就犯难了,出错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呢? 过滤—— “面粉+水” “沙子+水” “盐+水” 过滤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不少教师可能认为本堂课的内容比较多,对过滤实验如何处理,心中无数。这里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如果要处理成演示实验,那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两低两碰”: 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1)、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 ???????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二是如果要处理成分组实验,看看课文的插图,过滤不加导流棒可能并不是编者的疏忽,而是编者的匠心独运!学生初次接触过滤实验,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可以不必那么规范。在往漏斗里倒入液体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定要用玻璃棒引导,只需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即可。 沉淀—— “面粉+水” “沙子+水” “盐+水” 沉淀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二个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一、像盐那样……像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