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 察今(节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察今(节选)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变法观点和人的主观认识必须适应时代和客观形势的道理。2.学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3.了解设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逐段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应当注意的是:   1.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尤其要重视背诵的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记忆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2.疏通文义的重点不在词语注释,而在上下文意的贯穿理解上。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或作出指点,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不搞“对号入座”式的翻译。 3.努力减少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例如关于吕不韦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宜过多。   第一课时:介绍《吕氏春秋》和吕不韦,介绍时代背景,大略划分结构,诵读第1、2段。 3、4段,复述故事练习。 5、6段,分析设喻的种类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整理词语。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学生以《采草药》《雁荡山》为例说明小科学   2.教师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论。察今,就是要察明当今的实际情况。察今的目的是要变法。要变法,就要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这样才算得旗帜鲜明。   〔说明〕 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话是说明变法的必要性的,哪些话是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的,它的论证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   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   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说明〕 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进行。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 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 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悲哉”。 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 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   ②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   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 3至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诵读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②“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   ③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   (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   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 2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   ②“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⑤“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⑥“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   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   3.检查背诵。   七、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