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㈢BMR的表示方法 1.实际数值 年龄(岁)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1 男性 195.5 193.4 166.2 157.8 158.7 154.1 149.1 女性 172.5 181.7 154.1 146.5 146.4 142.4 138.6 国人正常基础代谢率的平均值[kJ/(m2·h)] BMR = 实测数值 - 正常平均值 正常平均值 ×100% ㈢BMR的表示方法 2.相对值 计算公式 (四)BMR的正常水平及异常变化 正常范围 ±10%~15% 异常 >±20% 主要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 甲亢:+25%~+80%; 甲减:-40%~-20% 发热: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一)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1.表层温度 随环境温度变化 各部位差别较大 2.核心温度 相对稳定 各部位差别小 体温:人体内脏器官的平均温度。 体温的正常值 直肠温度: 36.9 ~ 37.9℃ 口腔温度: 36.7 ~ 37.7℃ 腋窝温度: 36.0 ~ 37.4℃ 1.昼夜变化 特点: 清晨2~6时体温较低, 午后1~6时较高。 2.性别 特点: 女性>男性 女性体温的月周期 3.年龄 特点: 儿童、青少年体温较高,老人体温较低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 4.肌肉活动 特点: 活动时体温较高 5.其他因素 麻醉时体温下降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和进食等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神经、体液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相对平衡 产热 散热 1. 主要产热器官 组织器官 重量(占体重的%) 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的%) 安静状态 运动或劳动 脑 2.5 16 1 内脏 34 56 8 骨骼肌 56 18 90 其他 7.5 10 1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安静时:内脏为主 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2. 产热形式 ⑴寒战产热: 寒冷环境中主要产热形式 ⑵非寒战产热:褐色脂肪分解产热 3. 产热的调节 ⑴体液调节: ⑵神经调节: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寒战中枢兴奋引起寒战 兴奋交感神经 1. 散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 少量:通过呼吸、尿液、粪便 2. 皮肤主要散热方式 ⑴辐射散热 ⑵传导散热 ⑶对流散热 ⑷蒸发散热 散热量取决于 散热面积 皮肤-环境温度差 ⑴辐射 散热量取决于 接触面积 温度差 导热性 ⑵传导 冰帽——降温 脂肪 —— 保温 散热量取决于 风速 温度差 散热面积 ⑶对流 ⑷蒸发 不感蒸发 可感蒸发(发汗) 1000ml/d 补液应注意此量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和湿度 蒸发 温热性发汗作用:调节体温 精神性发汗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 发汗 40 40 环境温度高于表层 温度时怎样散热? 答案: 唯一散热方式——蒸发 思考题: 先天性汗腺缺乏者和深度大面积烧伤者高温环境中工作有何危险? ⑴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⑵发汗的调节 ⑴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炎热环境: 小动脉舒张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散热↑ 寒冷环境: 小动脉收缩 动-静脉吻合支闭合 散热↓ 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兴奋 发汗↑ 散热↑ ⑵发汗的调节 炎热环境或运动时: 代谢性产热 基础代谢、肌肉活动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非寒战产热 反射性产热 寒战 行为性 增加衣物 环境 物理性散热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反射性散热↑ 发汗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 行为性散热 环境 衣着 产热 散热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小结 三 、体温调节 类型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负反馈机制) 反馈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 受控系统 传出信息 下丘脑 内脏、骨骼肌、皮肤等 温度感受器 传入信息 1.外周温度感受器 2.中枢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 类 冷觉感受器(多) 热觉感受器(少)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1.糖 2.脂肪 3.蛋白质 ATP 直接供能物质 主要储能形式 C C ~P C ADP+Pi ATP 磷酸肌酸 ADP+Pi ATP ATP 少时 ATP 多时 磷酸肌酸的特点: 是ATP的储存库 不直接供能 主要的供能物质(50 % ~ 70%) 方式: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氧不足时) 1.糖 2.脂肪 储存和供能(30%) 方式:有氧氧化(需氧) 特点: 释能多 (=糖的2倍) 短期肌饿时(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 一般不作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