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粘附性认同(全文版)20130316.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粘附认,恋足及治疗2013版 作者按: 很多年前的笔记,原名《粘附性认同及临床处理》,最近遇到了分析师Brian Feldman, 重新唤起了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粘附认同是一种很特殊的自恋认同的形式,可以补充Kohut理论中这一块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恋认同形式在中国还蛮多见的,我想这是因为中国讲究依赖的文化形式,让这种认同形式得到了强化和保留。 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庄子·徐无鬼》 1,粘附性认同 如有一人,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缺乏自我理想,缺乏超我认同,他会是什么样的? 按照Donald Meltzer和Esther Bick的观察,这个人的一幅生活场景可能如此: 他是一个文质彬彬,富有艺术知识的人,时常被人们误认为艺术工作者,并自诩艺术发烧友。 但是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会看穿其本质——在画廊里欣赏绘画时,他首先注意的是这幅画的标签,他会扪心自问:“这幅画好不好?是谁画的?值多少钱?”。 他必须通过画的作者和画的标价来判断这幅画的价值,而不是自己抬起头来欣赏画作,从自己内心来确定画的价值。 这个行为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需要知道世界上各种物品的价值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价值评判体系,没有内在的生存意义系统。 他们的认同模式是以一种很早期的认同模式为主。Meltzer发明了一个术语来形容这类人的认同特点——粘附性认同(adhesive identification)。 对粘附性认同的观察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Bick在伦敦的Tavistock执教,她第一个把儿童观察这门课程带到了儿童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师的培训中。——后来,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很多 她发现—— 在有些孩子很焦虑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也变得同样焦虑,然后孩子就变得更加焦虑,这种焦虑一直盘旋上升,直到最后,孩子变成这样的一种状态: 他会不再哭泣,不再吵闹,不再尖叫,但是出现轻轻的颤抖,保持了一种所谓的组织混乱 他们或许是精神分析师的候选人,或许是对其社会地位不满意,来到诊室。他们来做精神分析,却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为什么要接受精神分析。 Bick发现,在这些人的生活中,往往都会出现短暂的失整合(disintegration)的情况: 突然之间,他们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了。他们不得不坐下来,身体颤抖。 但是他们并不是出现了精神科医生常说的焦虑发作,他们只是感觉混七八糟,困惑麻木,无力作任何事情。他们必须坐下来或者躺下来,等着这种感觉过去,这时候他们更好像突然之间没有了“自身”(self)。 对他们这时候的梦的分析往往会发现很多失整合的象征,某些事物不能再聚合到一起,不能再保持连续性。 如患者会梦到一大袋番茄变软了,所有番茄都流出来,或者自己的手掉了,牙齿掉了,却没有疼痛。 Bick还发现,这些人往往都有和皮肤有关的障碍,或者对皮肤的体验有障碍,他们会觉得皮肤是脆弱的混乱 ——所以有这样特质的孩子特别容易进入心理治疗界,而且肯定热衷于谈话疗法。 而这些孩子长大后也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来结合起自己(和别人接触),有些人去做体操,举重,运动,健美,他们的生活哲学是一种肌肉式的人生观,他们认为,很多问题不用考虑,去做就行了。 (Just do it ! 耐克运动品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然后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不行,就动动肌肉,换一种方式再做一遍。 Bick没有追踪这些体育迷狂者的生活史,不过她发现很多失组织的孩子的妈妈们经常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小拳头打妈妈,然后妈妈就兴奋地大笑,以此作为缓解焦虑,克服失整合的方式。 (我经常在武汉广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哭了,妈妈常拉着孩子的小手热情地邀请,“打爸爸,打妈妈,打爷爷”,一圈人打过,全家乐呵呵。) Bick上述这两种表现——喋喋不休和锻炼肌肉——叫做次级皮肤形式或者替代性皮肤形式。(secondary skin formations, or substitute skin formations) Bick认为,她观察到的这些孩子和成人都存在着内投(introjection)认同的困难,他们很少能够使用投射性认同这样的防御。 他们的价值观都是外化的,也就是说这种价值观依附于外在的人,而不是从自己内心产生。“他们就像用别人的眼光在镜子中的自己一样。”他们复制、模仿别人的生活,赶时髦,满脑子充满了规则、礼貌、社会仪式、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东西。 他们社会适应良好。但是他们却要来做精神分析,或者成为精神分析师候选人,或者成为精神分析的热心分子,或者仅仅因为他们的一个朋友在做精神分析。 Bick明确地认识到,这些人肯定是认同过程出了问题。他们实际上不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到东西,而仅仅是模仿别人。 但是他们很能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