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长江三峡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1925年至1926年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中亚探险队”在我国三峡地区考察时,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交汇处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又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地区发现了多个同类遗址,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类古人类文化遗存被郭沫若命名为“大溪文化”。2001年,大溪遗址被评选为“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镇大溪村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1959年到1975年之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三次对大溪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清理出了大量灰坑、墓葬、房屋等遗迹,并根据些遗迹的分布位置,大致划分出了大溪遗址中的生活区、墓葬区和废弃物堆积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大溪遗址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三峡地区诸多地方发现了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址,这一系列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即有远古人类生息繁衍,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大溪先民的日常生大溪文化先民以稻作农业为主。考古工作者在对大溪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经常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发现稻草和稻壳印痕,大溪文化先民常用的夹炭陶器,也是用炭化稻壳粉末作为羼合料?这些发现说明,当时稻类作物的种植在三峡地区已经十分普遍了。另外,大溪先民已经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部分遗址中还发现了鸡、牛、羊等动物的骨骼,很可能也是经过驯化的家畜家禽。 在《周易》中,有“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载,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先民们是将谷物置于坑中,然后截取树干做杵舂捣粮食进行去壳的。在大溪文化的遗?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典籍中记载的这种地臼。这是一种呈锅底状的圆坑,坑壁坚硬光滑,在附近还发现了木杵留下的痕迹,从印痕来看,这种杵两端为圆头,中部较粗,长约1.4米,形状和后来中国常见的木杵非常接近。此外,在大溪文化的不少遗址中还出土了陶臼及用卵石制成的石杵。大溪文化先民居住的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一般为圆形,地面式则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建造房屋墙壁时,先等距树立起立柱,然后在立柱之间用竹片、树枝等编织成墙,最后在墙的两侧涂抹掺有稻壳、稻草末的粘土,屋顶的建造也大同小异。我国南方潮湿多雨,为了保持屋内的温暖干燥,大溪先民们用火烧土在居所内的地面上筑起坚固厚实的防潮层,并用土围筑火塘或在地上挖有出灶坑。更讲究一些的房子,还在墙外立柱撑起屋檐,或者围绕墙壁外侧用红烧土夯筑一段地面,以便于排水。奇异的丧葬习俗最能体现大溪文化特征的是丧葬习俗。大溪遗址的墓葬区约有570平方米,考古人员在这片区域中共清理出210座墓葬,显然,这里是一个氏族村落的大型公墓。大溪文化盛行单人葬,除个别成年女性和儿童合葬墓外,都是一人一墓,墓穴中没有棺椁等葬具,死者一律头部向南。在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只有大约一半墓穴中的死者呈仰身直肢(即平躺)的姿态;剩下一半墓穴中的死者多数为下肢弯曲呈跪姿,仰身,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剩下的下肢蜷曲向上,膝盖抵及胸侧,仰身,双手抱住臀部,呈蹲踞状。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根据死者的不同姿势及其下葬时间,大溪文化的葬式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多是正常的仰身直肢葬,第二期多为仰身跪屈葬,第三期则多为仰身蹲屈葬,第四期大多又变成仰身直肢葬。 在中原地区,屈肢葬式通常是殉葬、陪葬或者死者为非正常死因所致,而在大溪文化中则是一段时期内的通行葬式,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大溪文化的先民们将死者有意摆放成这种姿势,一定是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尤其是第三期的蹲屈葬式,下肢弯曲很大,双膝接近头部,只有借助绳捆索绑才能令遗体保持这种类似胎儿在母体中的姿势。据此,有学者推断,大溪先民可能是借此表达灵魂不灭,重归母腹的原始宗教观念。也有人认为,死者捆绑埋葬是为了束缚鬼魂,以免其四处游荡作祟。 除了奇异的葬式之外,大溪遗址墓葬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已发掘的210座墓葬中有不少用鱼来随葬,而且摆放的位置各有不同。有的把鱼尾衔在死者口中;有的把鱼放在死者身上;还有将两条大鱼分别垫在死者双臂之下的。鱼离水即死,极易腐烂,墓葬中的这些鱼在6400多年后仍然留有鱼骨,说明大溪文化的居民用来随葬的鱼是经过了腌制处理的干鱼。 考古学家认为,大溪文化用鱼随葬的现象既非灵物崇拜,也不是图腾意识,而是由丧葬习俗演变而来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用盐将鲜鱼腌制成干鱼以防其腐烂质,然后再献给死者,希望亲人在另一个世界照样能享受人间的美味佳肴,这是大溪先民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大溪先民们相信灵魂的存在,至于捆绑死者,以及加鱼于死者身上等行为方式,则显露出原始巫术活动的痕迹。对死者祈愿和以供品(鱼)相奉献,不外乎是企望赢得死者魂灵的欢心或者祖灵的庇护。屈肢葬式和以鱼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