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魏华仙-北宋治河与自然环境.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治河物料与自然环境 ------以梢芟为中心 魏华仙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环境史中心 成都 610066) 内容提要:北宋黄河决溢频繁,往往造成严重水灾,因此,治理黄河成了北宋历朝的大事。在“筑、堵、疏、开”等治河手段的运用中,以梢芟为主的物料起着重要作用,且需求量巨大。北宋政府采取组织人力就近采伐、科配于民、购买等方式获取治河物料。但这些方式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不仅毁坏了河堤,加剧了黄河决溢的发生,而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关键词:北宋 梢芟 自然环境影响 北宋一代黄河决溢频繁,168年中决溢年份达69年,共138次,平均2年一次,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是宋代严重水灾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理黄河、防患河决成灾就成了北宋历朝必须面对并尽力而为的大事,正如宋徽宗时人任伯雨所说:“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北宋治河手段仍是在东汉王景治河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可概括为“筑、堵、疏、开”四字,即筑堤束水,使水归流;堵塞决口,以解决河道决口问题;疏浚河道,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开挖河渠,以缓解旧河道水势压力。然而,这些治河手段的运用,除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之外,物料的需求也是缺一不可的。那么,北宋治河物料是怎样取得的?它的使用效果如何?它与黄河的反复决口有何关系?它对当时的自然环境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是我们不甚明了的问题,也是学界没有系统论述的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梢芟在河防中的作用 河防物料的种类繁多,据史料记载,包括梢芟、薪柴、楗撅、竹石、茭索、竹索等等。其中,“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辫竹纠芟为索”,习惯上以“梢芟”来概括。北宋治河过程中,梢芟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保护堤岸、堵口抢险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一)保护堤岸 北宋自太祖开始就十分重视修筑黄河大堤,筑堤技术也较前朝为高,堤的种类有遥堤、连堤、月堤、生堤、签堤等等。在对堤岸的保护方面,除了朝廷专设治河机构和委派河官适时巡视、监督管理等人为措施以外,还广泛运用了诸如木岸、木龙、马头、锯牙、约、软堰、硬堰、埽工等护岸方式和技术。 元代沙克什“以宋沈立汴本及金都水监本汇合而成编”的《河防通议》记,木岸用签桩及梢料、草料修筑。一段长350步、高8尺、宽8尺的木岸需用木12万条,梢草12万束。其费木可见一般。不过木岸护堤在黄河及其支流堤岸都普遍使用。天圣九年(1031年)九月,朝廷同意都大巡检汴河堤孙昭在雍邱县湫口修筑木岸以束水势的请求。嘉祐元年(1056年)九月,“诏三司自京至泗洲置狭河木岸”,这次修筑的木岸一直持续到嘉祐五年。熙宁二年(1069年)以前,黄河北流至恩州界的堤岸已是木岸。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判将作监向宗儒乞罢蔡河木岸,从之。初,议者乞置木岸,已而计工所用梢椿夫力颇大,故罢之,止令修完土岸而已”。也说到木岸所费梢芟数量巨大。 天禧五年(1021年),滑州知州陈尧佐“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木龙实际上就是把木条横竖固定在堤上,以减轻水浪对堤岸的冲击力。 马头是筑堤坝未完成时的坝头,宋代常筑之以防止河堤被冲坏。锯牙形似锯齿的护岸工或挑水短坝,有方锯牙坝或长方形坝,大约类似于后代的钳口坝,从两岸各进筑一道坝。约与挑水坝相似,若只在一岸筑的为上约或下约。它们都是在河堤内修筑一系列如锯齿状的短土堤、石堤或木堤,以挑开暴流,防止啮蚀堤岸。元祐八年(1093年),中书侍郎范百禄对梁村的锯牙、马头、软堰在阻挡水势中所起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总之,马头、锯牙、木岸等是北宋经常采用的护岸方法,“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而它们主要是由木材、草料作原料。 然而,北宋最值得称道的治河技术是在这时期首创的埽工,“埽之制非古也,盖近世人创之耳”。宋代不仅用埽堵口抢险,而且在筑堤护岸方面也广泛采用埽工技术,因此,北宋的堤段大多以“埽”命名,且在真宗天禧年间已遍及河道两岸,上自孟州下至棣州,时有四十五埽。到熙宁十年(1077年)前后,熊本奏称“沿河共管八十四埽”。至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朝廷采纳李立之建议,在今河北地段“分立东西两堤五十九埽”。北宋究竟共修筑了多少埽岸,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我国家奄有天下,自龙门至于渤海为埽岸以拒水者凡且百数”。制作埽工时,先选一宽平地方,“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下埽时,数百上千的丁夫一齐扛抬,在鼓声、旗子的指挥下,唱着号子,放埽入河中。然后再打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