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编钟》说课设计 三元义校 何浩 一、【说教材】 《编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五组第四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中华文化”为专题,训练重点是“注意抓住文章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 本课从编钟的由来说起,用明白浅显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文物,赞美了我们的先人制作乐器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从价值、特点和演奏效果三个方面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课文编排有两幅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幅是曾侯乙编钟全套六十五件及钟架图,另一幅是曾侯乙编钟出土现场情景图。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二是引导学生设计节目单,提高从读到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并学会设计节目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听、读、说、练等途径引导学生从影片、音乐等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让学生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 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2、难点: 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 二、【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通过开头音画的导入,整节课贯穿编钟音乐,创建了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更轻松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从读到说、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1、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的便利性,充分运用影片和音乐创设情景,从看、听、读、说、练多角度进行教学。 2、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流程】 本人认为:教法学法必须贯穿于教学流程的始终。上课伊始,用一段震撼人心的音乐会影片把学生带入情景,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自然引出本课学习对象:编钟。 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学习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质疑,感知文本,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 划出自己暂时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探究或按划分的小组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因而本节课我安排了有四次阅读。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嘴、动手、动脑,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在初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于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所以此处老师不能画蛇添足,一切包办,而只是强调两个重点生字的音、形、义和4个词语理解。) 完成生字词教学,接着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此处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用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编钟写了哪些内容? 2.结合上面问题,思考课文的结构。” (质疑阅读,以疑促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改变被动地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这儿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得出文章结构图,对全文内容进一步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