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84年12月3日,位于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酯(Methyl Isocyanate,简称MIC)毒气泄漏事故。据国际聚氨酯协会异氰酸酯分会提供的数据,该起事故共造成6495人死亡、12.5万人中毒、5万人终身受害。这是一起发生在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典型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长期关注,影响重大。 【背景】什么是甲基异氰酸酯? MIC??? ?名称:甲基异氰酸酯,又称为异氰酸甲酯,简称MIC(methyl isocyanate)。 ?分子式:CH3NCO,分子量57.06。 ?物理性质:沸点39.1℃,蒸气密度1.42,蒸气压46.39kPa(348mmHg 20℃)。 ?化学性质:容易与包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如胺、水、醇、酸发生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甲胺、二氧化碳;在过量水存在时,甲胺再与MIC反应生成1,3-二甲基脲,在过量MIC时则形成1,3,5-三甲基缩二脲。这二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遇碱分解。 ?燃爆特性:闪点-15℃(闭杯),爆炸极限5.3%~26%,自燃点534℃。 ?毒理学性质:本品属剧毒化学品。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规定的8h允许暴露极限浓度是0.047mg/m3。 1、事故背景 事故工厂隶属于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在印度的一家合资公司,即联合碳化印度有限公司,联合碳化占该公司50.9%的股份。 事故工厂始建于1969年,从1980年起生产杀虫剂西维因(SEVIN)。 投产初期由联合碳化总部委派了一名有良好安全意识和操作经验的雇员担任厂长,并且实现了50万人工时无误工事故的优良安全纪录。 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80年公司决定由一名印度本地员工接替厂长职务。新厂长有很好的财务背景,但是对于安全和生产知之甚少。从1982年起,由于干旱等原因,印度国内市场对于该工厂的产品需求减少,1983年工厂的销售额下降了23%。在本次事故发生之前,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工厂停产了6个月。期间,工厂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节约成本,诸如: (1)缩短员工的培训时间。最初的人事政策,要求聘请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者担任操作员,并为他们提供长达6个月的脱产培训。为了节约成本,工厂放弃了这一政策,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由6个月减少至15天。 (2)减少员工数量。原本每个班组有1名班组主管、3名领班、12名操作工和2名维修工,后来减至1名领班和6名操作工,不再设班组主管。 (3)尽量聘请廉价的承包商(尽管他们缺乏经验)和采用便宜的建造材料。 (4)减少对工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包括对关键安全设施的维护)。 (5)停用冷冻系统。发生事故的MIC储罐本来有一套冷冻系统,其设计意图是使MIC的储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停用了该冷冻系统。 2、事故经过 如下页图所示,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维修人员尝试清洗工艺管道上的过滤器。在用水反向冲洗过滤器之前,正常的作业程序要求关闭工艺管道上的阀门,并在“隔离法兰”处安装盲板。在开始这些工作之前,维修人员需要申请并获得作业许可证。 ? 然后,一系列问题出现了 1、作业前,维修人员没有申请作业许可证; 2、没有安装盲板以实现隔离; 3、由于腐蚀,储罐进料管上的阀门发生内部泄漏; 4、作业过程中,冲洗水经过该阀门进入了MIC储罐; 5、放热反应,储罐内的温度和压力升高; 6、相关的温度和压力仪表未正常工作,控制室内的操作人员没有及时觉察到储罐工况的异常变化; 7、事故前,储罐内MIC的实际温度约为15~20℃(环境温度); 8、蒸气量超过洗涤器洗涤能力200倍; 9、火炬系统正处于维修当中,没有燃烧。 10、12月3日凌晨00时15分,储罐内压力迅速升高,有人在工艺区内发现了泄漏出的MIC。于是,一名操作人员前往现场查看,他听到储罐内发出隆隆声,并感受到来自储罐的辐射热,他立即尝试启动洗涤器,但没有成功。 11、凌晨00时45分,储罐超压、安全阀起跳,随即大量MIC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在2h内,约25t MIC进入大气中,工厂下风向8km内的区域都暴露在泄漏的化学品中,短时间内造成周围居民大量伤亡。事故发生后,应急反应系统没有有效运转,当地医院不知道泄漏的是什么气体,对泄漏气体可能造成的后果及急救措施也毫不了解。 3、事故原因分析 1.工厂位置不合适 工厂建造在城市近郊,离火车站只有1km,距工厂3km范围内有两家医院。 2.未按本质安全的原则进行工厂设计 根据“本质安全”的原则,宜尽量采用无毒或毒性小的化学品替代毒性大的化学品,MIC是该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工厂设计阶段,可以考虑其他工艺路线以避免产生如此毒性的中间产物;当时,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