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2000年,在艾森克和基恩出版的《认知心理学》 (第四版)中作者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对顿悟 问题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出奇的少”[1]。但这 个状况在其后的几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3年 我们在Hippocampus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项有关人类 顿悟过程的脑成像的研究[2],并在其后采用高空间 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高空间 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取得了相互印 证的结果[3,4];2004年美国西北大学Mark Jung-Beeman的研究小组也在PlosBiology杂志上报 告了他们关于顿悟的研究脑成像实验[5],并在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理论 综述[6]。这些事件说明,人们已经启动了对于顿悟 的大脑过程的科学探索。 上述进步主要得益于当代脑成像技术的出现 和使用。但从以fMRI为代表的脑成像技术的大规 模蓬勃开展到有关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的出现经历 了大约5~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多数 认知心理学家在脑成像技术出现的最初几年并未 运用此类技术之外,顿悟问题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脑成像技术的使用。首先,脑成 像技术一般要求所检测的心理事件在有限的特定 时间之内发生,而在自然状态下,对顿悟的问题的 思考时间是不确定的,顿悟发生的时间点也不可预 期,有的问题只需要思考几秒钟便能顿悟,有的问 题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其次, 收稿日期:2006-06-01 通讯作者:罗劲,E-mail:luoj@psych.ac.cn 目前的脑成像研究要求采用多次心理事件叠加的 方法以保证信号提取的有效性,但经典的顿悟问题 只有蜡烛问题、双绳问题、九点问题和六火柴问题 等非常有限的几个。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诱发多次顿悟是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顿悟的关键。目前,有两种实 验“多事件”顿悟范式被用来研究顿悟的大脑机制。 一是我们所采用的“谜语法”[2],这种方法以传统 的谜语作为实验材料(比如:“你杀死了她,却得 流你自己的血”——谜底:蚊子),通过向被试呈 现标准答案来催化顿悟过程,实验先用预备测验筛 选那些人们能理解但却不能解答的谜语作为实验 材料,然后在脑成像扫描中,先向被试呈现事先选 好的谜面使之进入对特定问题的思索状态,而后呈 现答案以促成瞬间的“啊哈!”效应。除“谜语法” 之外,还有Jung-Beeman等所采用的“词语法” [5] 。 实验给被试三个互不相干的词,比如pine(松树), crab(螃蟹),sauce(调味料),要求被试找到一个 词,这个词与上述的三个词中的无论哪一个结合在 一起,都能够形成一个常见的合成词或者短语,比 如apple(苹果)与上述的三个词结合,会产生 pineapple(菠萝),crab apple(山楂)和apple sause (苹果酱)。研究发现,被试在解决有些项目时, 会产生“啊哈!”反应。研究者根据被试的评判,将 成功解答的项目分成两类,一类项目被试在解决的 时候伴随有“啊哈!”反应,而另外一类则不伴随有 “啊哈!”反应。考虑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的时刻其 实是在顿悟发生以后,因此,研究者将顿悟发生的 时间点锁定在按键反应前的几秒。第14卷第4期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485- 上述两种方式各有利弊。Jung-Beeman等的“词 语法”的优点是研究了人们自发的顿悟过程,但缺 点是这种方法所研究的顿悟并不包含明显的问题 重构过程。重构一直被认为是判断顿悟出现与否的 最基本的指标,理论家Weisberg指出 [7] ,要判断一 种认知任务是否涉及顿悟过程,应该在问题解决者 最初对问题的解答与最终的正确解答之间进行比 较。一个包含顿悟过程的认知任务必须至少满足 (1)最终的正确答案与最初的解答不同,(2)最 终的正确答案是通过一个重构过程而获得的,(3) 这个重构过程是唯一的获得正确答案的途径。从这 个标准看“词语法”不是理想的顿悟任务,因为其 中所包含的重构过程并不明显。而且,研究者只能 从被试主观报告的时刻(按键反应)反过来逆推顿 悟实际发生的时间,这也并不完全适合对心理事件 发生的时间点要求较高的事件相关分析方法。 而我们所采用的“谜语法”避免了“词语法” 的上述两个缺陷,比如,对于大多数未能自行解决 的谜语,被试在看到标准答案之后,将他们失败的 主要原因归结为“想到另外一个方面去了”[3],这 说明在谜语解决过程中被试最初的想法与最后的 解决存在根本的不同,这样就确保了重构过程的存 在。但“谜语法”的缺点在于被试无需自己寻求问 题的正确答案,而只需领悟直接提供给他们的正确 答案,傅小兰认为这更像是一种领悟过程而非顿悟 过程[8]。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