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oc

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曹恩尧 【专题名称】小学各科教与学 【专 题 号】G39 【复印期号】2004年07期 【作者简介】曹恩尧 江苏南京市晓庄学院,210008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这就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强化主体意识,注重情感态度,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那么,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呢? ????  一、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爱“人发展”的世纪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化,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所传输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生动体现,解决了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何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呢?简言之,“工具性”指语文是进一步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以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即学生关于字、词、句、篇的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长期以来,它被当作语文学科的惟一特性,统帅语文教学几十年。“人文性”,主要指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丰厚的文化积淀、深邃的思想内涵、宝贵的精神传承等,它是人类文化、人类精神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度被人们所忽视的。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为扭转工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纷纷从理论到实践强化人文性。它摈弃了那种肢解文本,进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感受到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特魅力。但在强化人文性的同时,有的人甚至“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不免偏颇。事实上,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于语文学科之中,二者不可偏废,否则便不能称为“真正的语文课”。因为其工具性,必然“要加强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必然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方法和能力基础;因为其人文性,必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思想精髓,加强学生的思想熏陶、精神陶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环境意识、合作意识、超越意识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没有了工具性,也就是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人文性便无从谈起;没有了人文性,必然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篇,进行枯燥的、机械式的训练,也就无法进行高尚情操的熏陶与感染,也就失去了语文固有的韵味。所以,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有所偏重,必须是有机的统一、和谐的发展。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教学中,要融“丰富的人文内涵”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为此,需切实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  1.文化观的培养 ????从广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课程是一门培养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课程。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可谓凡“人文范畴”,无所不包。因此,它既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也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优秀文化的好读物。《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但汉语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学习拼音文字那样条分缕析,而要用心去感悟、体验,领略意蕴。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结合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有机渗透相关的人文信息,让学生深思明辨,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自觉关注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完善自我。如教《长城》,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以“站在长城上……”这个短语为切入点,让学生想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后的感受,从不同角度体味到长城的刚毅、庄重与伟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适当联系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及其历史价值、精美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等,就不仅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