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 新思考网.ppt

2011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 新思考网.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新思考网2011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新思考网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 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汪峰《怒放的生命》 行走于2012年备考路上的几点思考 品读考题 分享心得 期待收获! 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试题评价与命题趋势分析 2011年全国高考最佳试题赏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关于2012年高考历史学科高效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试题评价与 命题趋势分析 (二)2011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来自不同方向的评价三个“最”—— 最好(国家考试中心,A级) 最难(学生,做北京题想唱歌) 最尴尬(历史老师) 我对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第一印象—— “稳如山、清如风、高如月”。 “稳如山”:体现在三个“稳定”、两个“高度一致”—— 1)两大题型稳定; (材料型选择题11:10道,命题方式与10年类似——12:12题、13、19:15题、16:16题、20:21题;非选择题10年两题古今贯通,11年一道古今贯通,一道中外关联。) 2)主客观分值(56:44)稳定; (主观题有变化:09年是22+34分,10年是28+28分,11年是30+26分,变化不大。) 3)必修与选修分值(90:10左右)稳定; 受“安徽情结”影响,12题考查地方史和方式高度一致(连续三年取材安徽地方材料和4幅图的呈现方式); 多道试题设计与《考试说明》题型示例高度一致。 考点“稳中有变”:删除选修明治维新,增加了欧洲宗教改革(新增内容必考?)。 “清如风”: 体现在两“清”—— 卷面清新:图文并茂(6组图表)、形式多样(不像政治地窖式的密不透风,不像地理划的乱七八糟)。 非选择题主题考查命题思路清晰(35题考查中国汉至当代农业工具与机械化,引导考生分析古今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趋势,体现“古今贯通”;36题将古代雅典民主制与中国唐选官制作对比考查,落脚于考生比较制度文化背后的中外价值取向差异,体现“中外关联”),且设问角度多变,避免单一。符合《考试说明》的命题原则。 35.(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再看35题(1)评分细则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农业和纺织业相结合,以家庭(户)为单位生产,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材料外教材上的也可以呀! 铁犁牛耕(2分) 牛耕,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技术差,依赖人力畜力进行生产 (回答生产力低或农业经济落后得1分——高度概括,失之笼统) 精耕细作(2分) (回答兴修水利得1分——过于具体,有点片面,“精耕细作”除了水利兴修,还有农具、生产技术等表现) 受自然环境制约,具有脆弱性(2分) 受自然灾害影响,抗灾能力差,靠天吃饭(回答干旱、旱灾或疫病得1分——过于具体,没有概括) 自成体系,独立发展(2分)——材料外教材上的也可以呀! (总分不超过8分) 35题(1)评析: 第35题考查的是所谓当今长效热点三农问题——即那些与人类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紧密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有重大影响的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 。取材部分乡土材料(材料一)创设情境。 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应该说不难。考查更多的是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问表达有讲究:命题是以材料“还原”历史原貌,解题是再把材料的有效信息“置换”成教材上的术语做为答案(传统上叫“再现”,勤劳的动词+标准的名词=正确的表述),但是“概括”用语要适中。细则甚至将所学知识纳入答案,值得关注。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35题(2)评析: 第二、三问,考查角度新颖,“出人意料”,但是不“超纲”,教材尽管没有专门论述中国近现代农业机械化问题,但是基于宏观认识和推论是可以答出的。(新课程观: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由此想起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