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部分颅脑典型病例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例二十二 急性期脑出血 出血性卒中通常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实质出血两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脑实质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病。 传统观念认为MRI只有在亚急性期才可以检出病灶,对急性期尤其是对超急性期的脑出血检出不敏感 ;近年的研究表明,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完全可以在脑出血的早期发现病灶。 颅内出血0.35T信号演变规律              超急性期(2~10h) 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                   急性期(10h~3d)T1低信号T2等或高信号 亚急性早期(3~10d)T1中心为等或低信号,周围为高信号环。T2等稍高信号。  亚急性晚期(10~14d)T1高信号,T2高信号。               慢性期(2W~数月)T1高信号,T2高信号。                 远期(数月~数)T1低信号,T2高信号。 病例二十三 海绵状血管瘤 可累及任何人群,以20~4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其发病率约占人口的0.53%。 海绵状血管瘤可无症状,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大多数患者是因病灶出血引发癫痫、头痛和其他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就医而发现。 海绵状血管瘤形似草莓或桑葚,与AVM不同,其血流速度不快,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海绵状血管为隐匿性血管畸形,X线血管造影不显影。MRI有诊断特异性。约2/3多发,常与静脉性血管瘤并发,可合并出血。MRI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分叶状颅内病灶,T2WI上可见周边有一不规则低信号环,为含铁血黄素沉积,中心区域信号各异(低、中、高及混杂信号),主要取决于出血时间、GRE序列有助于多病灶的发现。 病例二十四 收治入院后行头颅及颈、胸椎MRI增强扫描示C4-6、T7-8、T10-11椎体水平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继发脊髓空洞症;结合小脑病变考虑,不除外多发血管母细胞瘤可能;全脑血管及脊髓动脉DSA诊断为符合小脑、脊髓多处血管母血管瘤表现。B超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右肾Ca,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病理证实诊断),双肾多发囊肿,胰腺多发囊性变。结合临床表现、家族史及影像学表现符合Von Hipple-Lindau家族性肿瘤综合征(VHL病)。 VHL综合征 VHL综合征(Von Hippel - Lindau Syndrome 又称“希佩尔- 林道综合征”)为临床十分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3P25-P26,表现为多发的、多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征候群,基本病变是成血管细胞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肾细胞癌、腹部囊肿和肿瘤等。本病具有遗传性。还可同时累及肾和胰腺;其后又发现此类患者还伴有嗜铬细胞瘤和附睾囊腺瘤。1964年 Melmon和Rosen首次将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合并肾脏或胰腺囊肿、嗜铬细胞瘤、肾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正式命名为“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简称VHL综合征。发病率:1/3.6万~l/4.55万平均发病年龄:为26.23~30.89岁,中位存活年龄:49岁。虽然肿瘤多为良性,但由于常累及多个脏器,对生命的威胁较大,故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病例二十五 病史: 患者,男 ,22岁,头晕、头痛2月。头颅MRI图像如下: 备选答案: A:垂体瘤 B:室管膜瘤 C:生殖细胞瘤 D:中枢神经细胞瘤 E:颅咽管瘤 鞍区生殖细胞瘤 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 其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和误诊,最常侵犯松果体区,其次为鞍区生殖细胞瘤在颅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位于松果体区主要表现是:颅压增高、四叠体受压综合征、性早熟;位于鞍区主要表现是:尿崩症、视力减退、垂体功能低下。 CT常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形态不规则病灶,可伴有囊变及瘤内出血, 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钙化不多见。 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Wilson病,为铜代谢障碍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发病年龄多在10~25岁之间。临床表现进行性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角膜K-F环和肝硬化。实验室检查尿铜增高,血清铜蓝蛋白小于200mg/L. 病理学改变包括脑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异常改变。 肝CT扫描主要表现为肝硬化,CT值一般正常。颅脑显示豆状核对称性密度减低。 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脑表现:1、病变通常对称出现于基底节区(苍白球、壳核、尾状核等)、内囊、丘脑、小脑齿状核,多为条状或点、片状,脑干病灶多为片状。2、T1WI显示位于壳核、丘脑、脑干等处的病灶为低信号,苍白球常呈等信号T2WI壳核、丘脑、脑干等处的病灶呈高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