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docVIP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请问我教室墙壁上的这幅图画中的人物是谁? 生:(齐答)是毛主席! 师:对!是毛主席。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主席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一首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一起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南京会议、北京会议。 师:应该是重庆会议,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生:(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上学期你们学过《水调歌头?中秋》,请一位同学用词的有关知识回答你对《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的认识。 生:“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师:好!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一带而过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把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 雪》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不错,但是语速有点快。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拿出来,分组交流。 (学生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展示你搜集的材料。 一生: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生:朗读《终南望余雪》。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那么这些词篇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毛主席的壮丽雪世界吧! (播放录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本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然后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 师:停!同学们不能无精打采的读,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学生再次齐读) 师:好!我感觉男生要比女生读的好。接下来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然后自由发表意见。 问题一: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下阕又侧重于什么? 问题二:上阕写的什么地域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先就问这三个问题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然后请每组派代表回答。) 一生:对于问题一我们组是这样理解的。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 (其同组同学急忙补充:还有议论!) 师:对!下阕侧重于抒情之外,还侧重于议论。看来你篡改了你们组的民意。(学生大笑) 一生:对于问题二我们组是这样理解的:上阕写的是长城的雪景。 师:是吗?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七嘴八舌)黄河、黄河以北、北国。 师:概括的讲,就是北方的雪景。文中的“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不是写一个地方的景色。好!哪位同学来解决结构的问题。 生: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 师:来,大家鼓鼓掌,把握的很准确。 (学生纷纷鼓掌) 师:接下来大家读第一层。 (学生齐读) 师:第一层给我们的感觉是…… 生:气势磅礴。 师:对!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刚才我就说过“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显得雄奇开阔。那么对于“冰封”和“雪飘”大家是如何一番感受? 生:感觉极度的寒冷。 师:好!同学们的感觉不错。“冰封”“雪飘”极写严寒之烈。再读一读,品味一下其他的妙处,提示一下:从运动的角度去看。 生:(恍然大悟)动静结合 师:对!一动一静,描绘出我国北方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雪景。 第二层中的“望”一字统领到哪一句? 生: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好!很正确。“望“是雪中远眺,领起下文。望到的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望到的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到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二两层整体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大家讨论一下第二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分组讨论) 生:“惟余莽莽”用得好! 师:为什么? 生:天地之间只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