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

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 作者: 熊元斌?单位: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出处: 中国农史?出版时间: 1993?卷期: 01?[收藏][关闭此页][下载][打印] 关键词: 农田水利??经营??管理??江浙地区??清代?? 文摘: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方式多样,主要有官办、民办和官督民办等三种。同时,在兴办农田水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农田水利正常的机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全文: 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 熊元斌 (武汉大学管理学院) 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方式多样,主要有官办、民办和官督民办等三种。同 时,在兴办农田水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制度。这些制 度的实施,对于维护农田水利正常的机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浙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自唐宋以来逐渐成为我国开发程度最高、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以致国家倚为财赋的重地或基本经济区,而这一重要地位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本文所要考察和探究的重点是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问题。 一、以太湖三江为中心的水道经营与管理 (一)太湖三江的修治概况 太湖平原在发育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通向大海的三条巨流,后人称之为“太湖三江”。这三条巨流的主要机能在于排泄承受天日山水流冲击的太湖洪水,使之顺流通向大海而不致于泛滥成灾。明人徐贯说:“三江之水不达于海,故遇旱则赤地千里,遇水则一望汪洋,而为农田水利之害”。三江与太湖下游七府州的关系极为密切,清人王同祖描述说:“三江通,则太湖诸水不为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郡皆安而民被其利,三江不通,则太湖泛溢成灾,三吴先受其害。”因此,保持三扛水流通畅,不使壅塞淤滞便一直成为历代政府治理太湖水利的关键。 自晋代以来,太湖三江屡经变迁,到明末清初,演变成了吴淞、刘河和白茆三条出水要道。从顺治年间起,清朝政府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三条出水要道进行治理。整个王朝276年间,吴淞江平均20.5年疏浚一次,刘河平均l4年疏浚一次,白茆河平均26.7年疏浚一次。清朝政府作了不少努力,企图改变自宋代以来的水利面貌,解决太湖洪水出路问题。但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与技术条件下,只能收一时一方之利,无法维持久远,三江水道旋浚旋淤,日趋浅狭,终于丧失排水主干的作用。吴淞江到光绪16年疏浚时,面宽仅十丈,深一丈一尺,竟成为一条内河航道。刘家河日趋萎缩,到清末民初时也退出了太湖下游排水主干的行列,变成了一条无足轻重的普通港浦。白茆河的命运同样如此。整个太湖’厂游变成了由黄浦一江泄水的局面。这一 《三吴水利赘官》《皇朝经世文编》卷111 《东南水利略》卷4“东南水利总说”历史的演变给后来太湖地区的治水带来了许多复杂的矛盾。 (二)以三江为中心的水道经营方式 所谓经营方式包括如下几个内容:工程是由谁来主持兴办的?经费的来源如何?劳动力是怎样征集的?实际上,是指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实践。 根据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修治的历史情况看,以三江为中心的水道疏浚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式。从修治的主持者来说,主要有官修、民修、官督民修等三种,另外还有官民合办、官绅捐办以及其它较少的修治方式。 1、官办方式 乾隆二年正月十九日,江苏巡抚邵基在上疏中曾这样说过:江苏各府“一切河道向有官民挑浚之分,官挑者动帑委员募夫开浚”。这就是说,官办方式必须包括三个内容,即动帑——水利经费由官府财政拨款(中央或地方)投资;委员——工程由官府直接派人规划、组织和主持经办;募夫——水利劳动力由官府进行募集。这种方式一般出现在较大的工程上。因为工程大,投资也大,民间没有这样的财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集中巨款进行投资,而且兴办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需要强有力的主持者和权威机构,这更是民间所不能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较大的工程必须由官府直接经营。下面举例说明。 顺治年间,江南水利失修,水旱不断。十四年,巡按李森遵照上谕主持兴办了刘河工程。工程由太仓知州白登明具体督理,州属各县又由知县督理,经费由府库拨款投资,劳动力由各县轮年塘夫征集,如嘉定县就调用了一万三千多名塘夫。显然,这次工程完全是官办性质的,无论是从主持者、督理者,还是工程经费筹措和劳动力调集形式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工程不是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的,而是地方官府主持兴办,但同属官办方式。 康熙年间,三江水道疏浚工程比较典型。九年,太湖地区发生水患,巡抚马祜上疏请浚三江。十年兴工,工程由布政使慕天颜和原任苏常道参议韩佐周具体董理督办。经费由国帑开支,朝廷动拨江浙二省漕折银一十四万两,劳动力由官府募雇征集。因为是灾害时期,社会上饥民甚多,所以官府实施“以工代赈”之法,募雇饥民治河,既解决了水利劳动力问题,又赈济了饥民,一举两得。先

文档评论(0)

youkao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