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doc

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

仁政民本思想溯源   文 /?曾子镛 ? 在中国,“仁政”和“民本”起于何时何人?怎么演进和发展?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和中国人的进化成长史。 一、关于“仁”。 《说文》上说:“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或从尸。”郑玄注《中庸》“仁者人也”。又说:“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所谓“相人偶”,即互相人偶之,亦即互相亲爱的意思。因此而认定,仁是人与人相互的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行为。 最先阐释“仁”的是儒家开派始祖孔子。他对“仁”有不少宏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品性)修养问题。《论语》开篇《学而》即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似乎“仁”之根本在于“孝悌”,此说即便有不当之处,但孔子对“仁”的论述不少是由此而阐发开的。同章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个如何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与《大学》一再言及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相契合之处。 孔子的这一思想尤其凸显在回答“仁”为何物的问题上,其弟子就“仁”曾多次提问,但孔子的答案从不相同。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随而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显而易见,这里的“仁”是个人品性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准则,即修身问题。樊迟曾三次问“仁”,孔子在《颜渊》中曰“爱人”;《雍也》中云“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路》中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可见“仁”之意义因时而异,虽然三次回答各不相一,但其主旨却还是告诉樊迟做人的道理,即如何达“仁”。孔子曾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恭,宽,信,敏,惠”,这里仁与道、德、艺、恭、宽、信、敏、惠是同等的,而这些在孔子的言论中都是个人修身目标。 谁能做到“仁”的要求,便可称为“仁者”,所以孔子对“仁”的解释还有“仁人”的意思,“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关于“仁政”。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政”?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认为“政”就是正直、刚正、正确、正派、正宗、正道等等。你如果首先自己做得正确、行得端正,别人还敢不跟你学走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你自己身体力行做得好,走得正,不说人家也会听;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不走正道,就是强行下令,人家也不听不服从。他还有一句类似的话:“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就是说,你自己的身不正何以去正人呢? 这里,孔子训“政”为“正”,说明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道德教化,即使君民俱“正”。统治者正己则能正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还要求当权者遵守恭、敬、惠、义等道德原则,即“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德政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信赖,也正是对人的主体价值作了肯定之后,才会以人的内在德性去融洽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以外在于人的人为的法则来维系人际关系。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 而“仁政”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它的创始和奠基人就是孔子的继承人孟子。“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体。“仁政”的哲学理论基础是“性善论”。经济基础就是“井田制”。 《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王道,即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并不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