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2.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教案2再别康桥教案2

再别康桥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性的绘画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丽流动的画面美、深沉缠绵的情感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中国诗歌的星空里,曾经闪耀过这样的一颗星: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思想率真,既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尤其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一个个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柔媚明丽的《再别康桥》留给了中国诗坛,也把永远的怀念留给了人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再别康桥》,去体会他那柔媚明丽的美梦和他的似水柔情吧。 听录音: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优美的韵律,感受诗中涌动的激情。 二、解题: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一生浪游四方,社交极广,结交了大批世界文化名人:罗素、哈代、荻更斯、罗曼?罗兰、泰戈尔等。在思想和文学上深受其影响。 2、“康桥”即“剑桥”。 1920年,经狄更斯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慢慢地发现了康桥的美,并为它的美所折服。他曾这样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正因为如此,诗人在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惜别了康桥。正如江淹所说:“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三、赏析全诗: 思维过渡:什么是诗? 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那么,徐志摩是借怎样的画面来抒发怎样的感情的呢? 学生读第一诗节。 问:这一诗节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诗人要与康桥作别了。 问:如果诗人这样说:“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来时一样,我挥一挥手与康桥作别。”表达效果会怎样?还有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吗? 明确:没有。 问:那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的走了”?这样倒装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轻轻的”的意义。 问:诗人又为什么要三次反复“轻轻的”呢? 明确: A、更能表达诗人不忍打扰康桥的宁静美、和谐美和依依难舍的深情。 B、三次重复,使诗歌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和如风如烟的忧伤。为全诗奠定抒情的基调。 问:诗人作别的是康桥,为什么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明确: “西天的云彩”是美丽的,梦幻的。在诗人眼中康桥就如这“云彩”一样美丽。可惜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康桥风景美丽迷人,但“我”却不得不与它依依惜别:“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把美好的回忆、甜美的情思带走,把美丽的风景留下。 思维过渡:欲走还留,自然要回首看看其美。康桥美在哪里?为什么让“我”如此留恋?(浏览2—4诗节,然后回答) 明确:A、金柳如新娘 B、青荇在招手C、潭水映彩虹 诗人选择了这些典型而亮丽的景物来表现了康桥的美。 2、学生读第二诗节。引导赏析: 色:碧绿、金黄 问: ↗ ↓ ↘ 为什么说“金柳”是“新娘”? 艳丽 美,令人倾心,令人迷醉 ↘形: 柳条婀娜 ↙(情:对康桥的深爱、热恋) ↓ 柔媚 问:你能口头描述这一画面吗? 明确: 夕阳下,碧绿婀娜的柳枝在威风中轻轻地飘荡,远远望去,似乎镀上了一层柔媚的金色,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新娘”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种美,令人倾心,令人迷醉! 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如果把“金柳”改成“杨柳”或“绿柳”还会有这种效果吗?这意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 诗人把夕阳下美丽的柳树比作美艳的“新娘”,而且摄取了一个极具动感的镜头“波光里的艳影”,使“金柳”这位“新娘”的形象更具跳跃性和流动美,令人心神摇荡。众所周知,“金色”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可见,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象征着美丽的康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就如对新娘的感情一样,至美如真!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由“金柳”到“新娘”,由实景入虚境,诗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情景交融,怡荡人心。 3、赏析第三诗节: 思维过渡:是啊,如此美景,怎舍得走!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