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doc

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

大学生就业制度回顾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以整个社会大环境为依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新中国建立之初,旧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基本是自谋职业。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伴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统招、统包、统配”为特征的高校毕业生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的统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引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问题。 仔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历了以下制度的变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是:“统包统分”(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供需见面”(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计划内的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自主创业”(学生自立基业,包括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具体发展过程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基本上是自谋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处于过度阶段,政府对于高校毕业生分配是说服他们服从分配,愿自谋职业者自行处理。 1951——1966年间实行国家负责,按计划统一分配的“统包统分”。这既能保证国家重点建设人才的需求,又能为边远地区输送大批毕业生;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又有利于社会安定。 1967——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国家规定,毕业生“社来社去”,原则上“哪里来哪里去,由原选送的部委,省市分配,国家只作少量调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毕业生分配出现了“供需见面”模式。1987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愿山东海洋学院四所院校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的试点;1984年又增加了四川大学。1984年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改革开始起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大学生招生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同时,教育部提出“扩大高等学校分配毕业生权限”。即“一部分毕业生由国家直接安排,一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由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后提出分配建议,经主管部门审定,纳入国家计划。”同时,在落实分配计划的办法上实行了“供需见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分配计划尽可能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 198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进一步改革,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的报告》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自此,“双向选择”开始在全国高校中普遍推广实行,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逐步形成。 1993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制度由“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目标为:改革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另一方面,对现实与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从1992年开始进行招生并轨到毕业生就业的过渡时期。1998年起,对并轨后的毕业生,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进行就业。全国性、地区性和高等学校内的多种形式的招聘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活动蓬勃发展。2000年教育部宣布毕业生“派遣证”改为“报道证”,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了过渡时期的结束。 2000年至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自主择业”向“自主创业”转变。2002年国办19号文件,对毕业生就业做出了新的规定,要求全国省会及省会以下的城市对毕业生就业的落户放开,取消了跨地区、跨部门就业的收费等一系列政策,为全体高等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自主择业的可能。“十五”期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2002年国办19号文件为标志——进入了市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改革新阶段。 (姜继红、刘文、曹殊《“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展望》《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6期。) 1949年到1976年之间,中国实际已进行过辆次大型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第一次是“大跃进”时期,高等教育飞速扩张,高等学校如雨后春笋,甚至涌现出县办大学或院。这批高校很多于“大跃进”结束后停办或降格。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中后期,高等教育再次大规模扩张,高等学校再次大规模涌现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