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蜡烛6

第三课 蜡 烛 备课教师 谢瑶 ●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5.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2.联想拓展法。3.点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 ①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②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④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歌颂母亲(烛光里的妈妈)。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 有关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结束。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欧洲战场反德、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和我国及太平洋地区反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斗争组成。 有关贝尔格莱德战役: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四、解决字词 1、偷袭(xí) 拂晓(fó xiǎo) 瓦砾(wǎ lì) 地窖(jiào)鞠躬(jū gōng) 颤巍巍(chàn wēi) 匍匐(pú fú) 2、【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 【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 五、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内容,交流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

文档评论(0)

803322f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