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所理解的萧红我所理解的萧红
00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
01
从耶路撒冷回来之后,我拉着朋友第一时间看了《黄金时代》,途中看到影院内睡倒一片,散场时听到一些抱怨声。朋友问我好看么。我说答不上来,没办法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影不适合所有的人,比如你。
朋友打着哈欠点头,是的,太无聊了。
在很久之前,我看过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这本书开头短短的几十个字,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写得最好的,或许有人可以模仿萧红的文笔,但却没有办法模仿她的那股腔调。
《呼兰河传》开头是这样写的——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我想起曾经有篇评论文章里谈到民国时期文人作家的作品风格,其中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代表加以反面教材,提到了腔调这回事。那篇文章的大意是说,一堆纸一杆笔,就可以当做武器来抨击时代。好好的话不会好好写,非要写的拐弯抹角,人群中的描述一句话可以写,非要写有男人有女人有孩子,莫非还有妖怪不成。
那篇文章里没有提到萧红,但莫名地我在看到很多电影评论后就想到了它。而在电影里,萧红却说,我对政治不在行,只想安安静静地写点东西。
02
一位一生只想安安静静写东西的作家,有什么值得看的吗?这不是大众读物,不会有广大的受众群,人们只想在生活之余谈论些八卦,说点情感话题,一边吧唧嘴一边把那些坊间传闻夸大到极致。
我在看电影时一直都有这样的担心,这样类似于纪录片的长片,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耐着性子看下去,又有多少人会因为热爱萧红来看,又会有多少人看完之后去阅读她的作品。影片不是热闹的,甚至不算是一次绝佳的观影体验,朋友圈里有人说,电影简直就是在用一种强势的态度,挑战自己的极限。
电影的拍摄方式很实验性,这一点已经从很多花絮和采访中被主创们确认,但我觉得除了实验性,从剧本到表演,都呈现出一种紧巴巴的感觉,对于如何讲好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显然导演也是下了功夫,最后演员和镜头将整部影片处理得极为含蓄,甚至隐去了某些决定命运的环境因素。
电影中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丝毫没有粉饰萧红几近戏剧化的情感,她的那些情史曾经赋予了多少谈资,而后又在被再次呈现后得到了巨大的话题量,正如影片中汤唯扮演的萧红说:或许之后没有人会记得我的作品,但人们会永远谈论我的绯闻。
并且,电影已经在尽全力还原历史全貌,并且用一种非常极致和特殊的手法将各种台词、评论、史料融合其中。电影用萧红的自述和诸人的旁白做了串联,甚至冒着跳戏的危险将每一句话、场景和细节做了高度的还原,并且这些都可以指出资料来源,这种叠加其实非常少见。
萧红的一生或许和电影中一般,几乎所有的被八卦喜闻乐见的细节容纳,甚至两个孩子或送人或夭折,乃至文艺联盟的地铺、码头的倒地不起、公寓的不辞而别都用了很重的笔墨来展开和表述,大量的近镜头和演员无台词的演绎,将整个基调陷入一种“心塞”的氛围。
在萧红第二个孩子夭折时,朋友偷偷问,真死了?她不会是自己偷偷掐死了吧?我说,没,真死了。朋友撇撇嘴,太不理解了。
03
是的,太不理解了,我们对萧红的理解带有历史的蒙蔽和扭曲,而在当时萧红的做法也确实收到了许多好友的不理解。在电影中端木和萧红的婚礼一场,端木说只来了我的一些亲戚。但实际上,是萧红的朋友拒绝参加她的婚礼。
融合时代背景来看,萧红和萧军的分手,在各自的生命力带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电影中也略微触碰到了这点,有人提醒她注意自己的政治立场,萧红反复强调只想安静地写作。但始终没能点透,不知道观影者中有几人能深入想这个问题。
萧红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马伯乐》都写于她余下不多的生命里,她非常介意将自己的作品与政治挂钩,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几乎是一种“逆向性的自主选择”,而这种点拨也最终由旁白人讲述,并非是萧红自己对抗的结果。
于是,从影片里,我们几乎很难体会她的这种抗争和政治意识冲突,但其实二萧的分手并非只是情变那么简单。影片中萧军执意要去西北打游击,说自己的写作要赋予更多的意义,但萧红说自己一直颠沛流离,自己估计活不长,剩余的时间只想写作。
此时距离萧红在香港去世还有一段啥时间,她早已有所预知,而她的这种选择被萧军和他的朋友理解为自私,并拒绝参加她的婚礼,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只是情变和讨厌端木,更重要的在政治影响上的不计后果和自我处理。
作为东北的流亡作家,二萧的结合并非只是简单的情投意合,在当时的时代里,他们的文坛影响力是与政治息息相关,萧红不会感觉不到这种联系,但却不愿屈服,理由也非常简单和自我,不想打游击,不想做斗争,只愿意安安静静写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