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投射在文本中的美国投射在文本中的美国
投射在文本中的美国青少年亚文化
杨 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9)
【摘要】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部反映美国青少年的代表为切入点,探讨投射在文本中的美国青少年亚文化特征
【关键词】美国青少年亚文化 文本 颠覆性 狂欢化
作者简介: 杨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资助项目 编号:1890508
前言
文学是折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在通过艺术形式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同时,也能构建和改变着这个国家的文化。理查德·利汉在分析文学与价值观念时曾说:“我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认识的最深层看,两者之间是相互加强和相互循环的关系。我们的民族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我们对目的与命运的看法是不可分割的。”[1] 青少年亚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反映了青少年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其文本中所包涵的各种青少年亚文化符号青少年的文化心态。本文拟以几部反映美国青少年的代表为切入点,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投射在文本中的美国青少年亚文化特征
反叛性、颠覆性与批判性
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反叛性、颠覆性和批判性是青少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伯明翰学派领袖斯图亚特·霍尔曾在其著作《通俗艺术》中这样描述了亚文化的抵抗:青少年形成了特别的风格(特殊的交谈方式,在特别的地方以特别的方式跳舞,以特殊的方式打扮自己,和成人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把穿着风格描绘成是“一种未成年人的通俗艺术……用来表达某些当代观念……例如离经叛道、具有反抗精神的强大社会潮流”。[2] 50年代问世的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无疑是亚文化反叛精神在文学中的充分体现。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游荡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生活。在小说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他整日身穿晴雨两用风衣,倒戴红色猎帽,不愿读书,四处游荡。5门功课4门不及格,满嘴充斥着“他妈的”、“杂种”等为主流文化所不容的脏话。学校里的一切都成为他诅咒和谩骂的对象。他质疑潘西中学是培养优秀年轻人的地方,在霍尔顿的眼里学校的广告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3] 学校里的同学不思进取,一天到晚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尽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潘西有的是贼。不少学生都是家里极有钱,可学校里照样全是贼。学校越贵族化,里面的贼也越多——我不开玩笑。”[4] 于是,他采取逃遁的反叛形式,对群体社会中大众竭力追求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不屑一顾。霍尔顿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行为成为他反抗传统,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突出表现。
霍尔顿的愤世和反抗源于他精神世界的苦闷和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在小说中,他有着强烈的孤独感,总是觉得烦闷极了,想找人倾诉,没有人时他甚至会对患白血病死去的弟弟艾里大声说话。在文本中,作者塞林格不止一次地这样描述霍尔顿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觉得寂寞极了。我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5] “嗨,我真是苦闷极了。我觉得寂寞得要命。”[6] 霍尔顿的困境是战后美国青少年精神和情感苦闷挣扎的真实写照。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冷战等一系列战争和搏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这段时期,美国对内实行麦卡锡主义,对外实行冷战。物质的高度发达束缚了人与人的和谐交往,冷战和反共思潮的盛行则严重地限制着人们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思想高度统一和对物质主义的疯狂追求成为该时期主流文化的显著特征。物质世界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孤独、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对追求自由的渴望,迫使年轻人挣脱传统的约束,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垮掉的一代”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亚文化的代名词。霍尔顿反叛主流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形象。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美国青少年的精神诉求,在青少年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纷纷模仿霍尔顿的装束打扮,“霍尔顿式”语言曾一度在美国青少年中流行。
青年亚文化种族差异的产物种族差异[7] 同时,经济上的贫穷和文化地位的丧失,使得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中时刻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小说《日记》多处描写了美国印第安人悲凉、尴尬的生活困境。主人公阿诺天生长有四十二颗牙齿,比正常人多出十颗。他来到白人开办的“印第安人医疗服务中心”拔牙,因为这家服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