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第四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一.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 1.概念的区别 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 它规定了历史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历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年 全面进入。 ①历史教学大纲的特点 传统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学大纲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历史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和结构。 侧重教师历史教学中的“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如何学”。 关注知识和技能,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 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体验。 规定了历史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其价值取向是“精英”教育。 所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是“最高标准”。要求过高,内容过多,难度过大。 对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的要求,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刚性”过强,缺乏相应的弹性和选择性。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历史学习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硬性的和严格控制的,强调历史教学必须“以‘纲’为纲”。 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于课程目标之中,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立了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由关注知识转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由过去重历史教师“如何教”,转向当前重视学生“如何学”。 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应适应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价值取向是“大众教育”。 强调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和学生历史学习的学业评价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一种规范。 对学生历史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了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教师的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规范。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其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为: ①课程价值趋向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③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关注学生学会学习;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 ⑤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弹性的管理,给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等留下足够的空间。 ③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差异 a.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要求,而不是大纲所规定的最高要求。 b.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大纲对教学内容具体规定。 c.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不像大纲那样模糊不清。 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 清末以来,我国中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主管机构颁行 。 1.清末“中学堂章程”中的历史“学科程度”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在其“学科程度”中,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顺序等作了大致的规定: 它要求先讲中国史,次讲亚洲各国史,再次讲欧洲美洲史。中国史主要讲“历代帝王之大事”、“百年以内之大事”、“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军事、政治、经济、风俗等内容。 世界史主要讲各国的重要事宜,要求“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亚洲史则“详于日本及朝鲜、安南、暹罗、缅甸,而略于余国”。该章程虽无明确的课程目标,但提出历史课要“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此外,还具体谈到古今历史的比例,讲世界史时,“说近事者十之九,说古事者十之一”。 历史“学科程度”,叙述比较简单,如果用今日的课程标准来衡量,可能还不全面,但在当时起到了课程标准的作用。 2. 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 民国时期,政府先后颁行多个课程标准。在名称上,先是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1929年以后称为“课程标准”。 (1)北京政府时期“历史课程标准”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学科及程度”,规定了历史课的授课年级、课时数、课程内容(仅用一两句话作了笼统的概述,并无具体内容),提出历史课的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