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多少建筑可以永恒有多少建筑可以永恒
有多少建筑可以永恒
联合国文化保护创新奖、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阿卡汗建筑奖……李晓东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获得国际认同的建筑设计师。他以强大的建筑气场和人文关怀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对他来说建筑不只是房子,而是要构造一种合适当下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你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得学了才知道”
对于李晓东那一代人来说,未来道路的选择和教育知识的累积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都是紧紧相连的。问及是否在儿时便有了当建筑师的梦想,他笑着说小时候就算想当个什么都是瞎说,对世界一片未知的情况下哪会有清晰的概念。李晓东真正接触并对建筑感兴趣是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而这却是父亲为他做的决定。“小时候喜欢养鸡,父亲发现我总爱给鸡设计鸡窝,这算是一个走上建筑设计道路的契机吧!”
北京怀柔 篱苑书屋
? 1979年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开放,步入清华建筑系的李晓东所面对的,是与世界现代建筑潮流隔绝了三十年的中国建筑现状: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年停滞,与世界缺乏交流与对话,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对于自己的建筑理想,用李晓东的话来说就是 “飘忽” 二字。“百年前的中国建筑一直世界领先,而后逐渐衰落由中心走向边缘,直至文革影响下与历史传统的绝对割裂后,我国建筑发展进入了空白阶段,这种与西方建筑的巨大落差,让我们对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没有了信心。” 李晓东说这样的建筑现状对他们那一代大学生而言是十分残酷的,只能向西方学习和模仿,要说将来想要造什么样的房子,得先学了才知道。
福建平和 下石村桥上小学
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
毕业后李晓东远赴荷兰,在国外求学、工作多年,并坦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他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和现状看得更清楚。“没有比较的话你只有一个世界观,有了两个以上你便会对其中某一个了解得更为透彻。” 从丽江玉湖完小、福建平和桥上小学到怀柔篱苑书屋,李晓东的作品都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理念的精彩对话,对于为什么它们都修造在偏远乡村,他解释道:“在农村盖房子能将我的建筑理念完好地实现,是我对建筑设计的探讨,也是实验研究的过程。”
当我说起建筑师是工程师和有艺术气质的知识分子的综合组成时,李晓东紧接着补充道:“还应该是有文化气质的!” 他认为建筑所包含的内容博大而广泛,艺术和科学不足以成就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对文化的广泛认识能让你更好地解读当代视角下的民族性,抽象、个体的艺术表达和技术表达只能产生独体的建筑,并不能对文化或是地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设计方案形成前,李晓东所思考的内容一定紧紧地指向建筑背后更丰富的内容表达。“每一个建筑承载的意义不一样,做设计之前找对切入点,在哪一点上能为建筑学的发展做出某些贡献,这是一个独特的思考过程,使得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地域文化的思考,使他经手的设计项目浑然天成得像是原本就生长在那个地方。2010年阿卡汗建筑奖获奖作品——一座特殊的 “桥上小学”,便是李晓东对自我建筑理念的全新探索,实现了中医理论与建筑之间的跨界对话。中医讲究系统治疗,根据病因找到根治的方法,像针灸疗法就是通过一个点的介入从而达到整体的修复和平衡。他便是要通过建筑为切入点,调整和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福建平和县下石村中心的这两座圆形土楼里生活着两大家族,传说旧时互为仇敌,便以中间的溪水为界,不相往来。时至今日,李晓东发现当下土楼村寨间的问题出在公共社区的缺失,他以桥上小学的建筑形式连接了两座土楼,一个全新的社区概念的建立,激活了这一古老村寨的生命脉络。建筑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今桥上小学已成为了下石村村民倍感骄傲的社区中心。?
云南丽江 淼庐
可持续的当代建筑
建筑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在李晓东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如何用最当代的建筑语言完美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地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用蒸馏的方法将当地的特殊气场提炼出来,以当代的建筑形式表达,这样的反馈一定会出来好的建筑。可持续性就是很当代的建筑语言,高技术并不代表了当代性,有时候非常传统的手法更能得到可持续的效果。” 位于雪山脚下的私人宅邸 “淼庐”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工程大部分由当地村民完成,以当地人所能理解的瓦片作为建筑材料,以引入的雪水改变局部微气候,参考纳西民居的 “三坊一照壁”,也应对功能和地理位置做出改变,对传统纳西文化作出新的诠释。
建筑的可持续性也是在为人们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助力,当问及李晓东是如何看待当代建筑中人与空间的关系时,他顿时感叹这是一个太大而复杂的问题。“人与环境的互动不能一概而论,和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建筑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不分你我到后来隔绝室内外空间、强行营造人为的环境,他希望未来的建筑多以第三生态的形式出现,提高人与外界的交流、减低对空气调节设备和技术的依赖,形成可持续的建筑形式。
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