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燕杰的道德人生李燕杰的道德人生
李燕杰的道德人生
在40岁以上中国读书人的记忆中,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是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他就像恢弘的时代旋律中跳跃着的音符,又是用生命演绎青春的时代歌唱者,引领者无数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
2010年8月,盛夏的一天。记者有幸走进李燕杰老师的家,拜访这位在当年蜚声中国大江南北的风云人物。2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右侧的书柜占了一整面墙,茶几和书柜上堆满了各种书和稿件。“这只是我藏书的一小部分”,李燕杰老师指着书柜,满含珍爱的神情说。
80高龄的李燕杰老师,看上去精神矍铄,没有步入耄耋之年的状态。一落座,便和记者思路清晰地畅谈起来。“昨天我在北京大学作了一场题为《国粹·智慧·魅力》的演讲。开场我就讲:听本人的演讲时美的享受;我给各位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恩能增进你的智慧……”说着,李老师“呵呵”的笑了起来,像个天真的孩子。“演讲时一种艺术,但必须有思想底蕴,这样才会让人家‘智慧增高’。”
记者的采访是从李老师的童年开始,追溯到他的父母及他少年时代的成长,走进他博大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道德与智慧的人生。
生于国学之家
“生于国学之家,居于国学之里,勤于国学之义,传播国学之道。”这是李燕杰老师学问修养的真实写照。
有人这样评价他:李燕杰总被人称为演说家,实际上演说家的称为掩盖了他的教育家成就,因为他是教育培训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说他教育家掩盖了文学家看,因为他的诗歌和散文独树一帜,冰心赞他“诗之心,国之魂,文如其人”;说他文学家掩盖了国学家,因为他终身迷恋、研究国学;又说他国学家掩盖了哲学家,因为听他演讲的人都说,李老师的演讲总能给人以哲学启迪。
这一切的学问成就,得益于深厚的家学渊源。1925年,李老师的父亲李慎言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国学研究生班的学生,这也是我国第一届研究生,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等大师。1928年,李慎言又转到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导师是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李老师的母亲18岁时就读于北平女子文学理院,在当时属于追求进步的女性。
“我父亲是一个学者,母亲笃信基督教,又都是教书的。这样一个家庭,是典型的教师之家、国学之家和道德教育之家。”从记事起,李燕杰就经常听父母亲这样教导:“博学、博爱”,“要走正路,不走邪路;走活路,不走死路”;“一个人没有见过高山,就不晓得此地是平原;一个人没有见过大海,就不晓得自己是小河;一生中如果没有见过几个真正的大学问家,就不知道自己多么平凡和渺小……”儿时,父亲带着李燕杰,今天去见鲁迅,明天去见丁玲、沈从文。后来与冰心为邻38年,天天见到费孝通、潘光旦这样一些泰斗级的人物。
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与李燕杰后来从事教师职业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李燕杰的父亲开始,三代人中有8人从教,从大、中、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教师,可谓典型的教育世家。
儿时的李燕杰,个性张扬,顽皮。他6岁入小学,比同学校1岁,个头儿也矮一截,但懂得的知识却不少。班主任田老师,国文课上常读错字。这时候后,小燕杰总是小手一举,大声喊道“错——”,引来一阵哄笑。小燕杰的调皮,自然把老师惹得很不高兴。在老师眼里,他成了一个专门给老师挑毛病的“坏学生”。
因为个头小,课后同学们玩秋千、滑梯,总是没有小燕杰的机会。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天,别的孩子玩秋千,小燕杰却像孙猴子一样,噌噌噌,爬到3米多高的秋千架子上逞能。老师逮着这个机会,向校长反映小燕杰的情况。学校把家长叫来说:这孩子太调皮,万一出点儿事,我们担不起责任!
无奈之下,父亲只好把李燕杰转到史家胡同小学。来到这里,班主任是50多岁的白老师。见到李燕杰第一句话很严肃:“听说你在原来的学校表现很不好。”一句话,把小燕杰吓的够呛。第二句话:“我告诉你,男孩子不调皮没有出息!”这句话,让小燕杰悬着的心着了地。“我相信你在这所学校会变成很好的学生。”白老师的这句话,让小燕杰喜出望外。以后的日子,白老师看到小燕杰年级虽小,知识、道理却比别的孩子懂的多,于是让他负责班级壁报。11岁的小燕杰,编稿抄稿、编排版面一肩挑,认真其事,乐此不疲。
70多年的往事,李老师仍记忆犹新。他说:“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泯灭一个孩子的个性、天性,又往往能激发孩子向上的欲望和创造力,可不慎乎?”
知子莫如父母。对于这个天性活泼、聪颖调皮的孩子,母亲从心眼儿里疼爱着,给予了格外的关注。从四五岁开始,一直到十四五岁,母亲逼着小燕杰在上官学之余,有上私塾读经典。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到四书五经,全都是在“业余时间”,在私塾里的夏天,小燕杰也得冒着大汗,诵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与人交,久面敬之……”私塾里的毛老师,严谨刻板。小燕杰由于贪玩而背不出课文的时候,毛老师就用一条窄窄的木条打手掌。“当时非常恨他,后来确实敬佩他,他逼着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李老师流露出敬佩的神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