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燃烧热化学 (2) 1 kg燃料完全燃烧需要O2摩尔(mol)为: 而O2在空气中的摩尔百分比为21.0%,即需空气量为: 也称之为 “摩尔化学计量比”(mole stoichiometric ratio) 2) 分子变化系数 汽油机 ? =1.07~1.12 柴油机 ? =1.03~1.06,因为: 汽油H含量大,燃后体积增大多一些 柴油机?a大,有些空气不参加反应,其前后体积不变 3) 残余废气(residual gas)系数 残余废气系数?r是进气过程结束时,缸内的残余废气量与新鲜充量的质量比: 式中,mr—每循环每缸残余废气质量 m1—每循环每缸新鲜充量质量 ◎ 一般无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简称EGR)的机型?r值范围如下: 汽油机:0.06~0.16,柴油机:0.03~0.06 增压柴油机:0.00~0.03 ◎ 汽油机?r偏高是因为ε小,压缩容积大, 低负荷时进气节流强使新鲜充量下降 ◎ 增压柴油机?r小是因为扫气效果强 燃烧热化学 废气再循环率: 式中,m’r—每缸废气再循环质量 4) 可燃混合气热值 定义: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发出的热量(kJ/kg或kJ/m3) Hu(低热值)表示燃料的能量密度;(Hum)V代表混合气的能量密度,越高则相同工作容积发出的功率越高(即pme高) 燃烧热化学 注意: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热值(kJ/m3),更具有可比性! 汽、柴油等液体烃,随H/C下降,C量增大,Hu也下降;但H燃烧时所需的空气量比碳燃烧时多,因此Hum基本相同 气体烃 H/C高,Hu高,但本身是气体(密度小),加上H燃烧要求空气多,Hum小 含氧燃料(甲、乙醇)本身含O, Hu低,但需空气也少(l0小),Hum与汽、柴油相近 纯H2的Hu最高,但气体占体积(密度小),且需空气多,Hum反而小 各种燃料的混合气热值比较 结论: 各种燃料Hu差别较大,但不等于Hum也有相同差别 液体燃料Hum大体相同,气体燃料Hum偏低 3.4 燃烧的基础知识 3.4.1 燃烧现象及其分类 燃烧现象 人类文明的起源、热能机械的基础 燃烧过程包括:着火、燃烧 燃烧,是指燃料与氧化剂进行剧烈放热的氧化反应过程。 着火,是指可燃混合气在一定压力、温度和浓度条件下,其氧化反应突然加速,以至出现火焰的现象。 着火阶段也称滞燃期 *着火前也有氧化反应,如煤堆、压燃。 *ICE属周期性非稳定燃烧过程,燃烧持续期10-2ms、着火过程仅:0.3-0.03ms,着火至关重要 着火及燃烧过程 3.4.1.1 燃烧方法分类 ◎气相燃烧—燃料以气体状态与空气混合所进行的燃烧; ◎固相燃烧—固体燃料没有挥发而在表面与空气进行燃烧; 汽油机和柴油机,均为液体燃料、气相燃烧(反应) 1、燃烧分类:气相燃烧、固相燃烧 3.4.1.2 燃烧方法分类 2、气相燃烧分类:扩散燃烧、预混合燃烧 ●扩散燃烧(Diffusion Combustion) 着火前燃料与空气相互分离,着火后两者边混合边燃烧(如煤气灶、蜡烛、锅炉、柴油机、液体燃料失火); ●预混合燃烧(Premixed Combustion) 着火前燃料气体或燃料蒸气与空气已按一定比例形成均匀混合气(如汽油机、瓦斯爆炸) 。 内燃机中所有燃烧一定属于两种燃烧中的某一类、或两种燃烧的组合。 例如: 点燃式发动机SI(汽油、气体燃料)-- 预混合燃烧 压燃式发动机CI(柴油机)-- 基本属扩散燃烧(初期有预混合燃烧)。 预混合燃烧的高速摄影 层流预混火焰: 均质、透明、亮度低 扩散燃烧特点: 非均质、明亮 层流扩散火焰: 黄(红)色、亮度较高 2、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的对比 扩散燃烧 ①燃烧速度取决于混合速度(混合气形成的影响极大); ②φa=1.2-6.8,稳定稀燃; ③浓度和温度分布不均匀,易产生碳烟; ④有焰燃烧; ⑤无回火可能。 预混合燃烧 ①燃烧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混合气形成影响不大) ; ② φa=0.8-1.2,难以稀燃; ③浓度和温度分布均匀, 不易产生碳烟; ④无焰燃烧; ⑤有回火可能,如汽油机进气管放炮 3.4 .2 可燃混合气的着火与着火理论 内燃机的燃烧是周期性、非稳定、高速燃烧过程,着火特性对燃烧过程至关重要。 2个着火理论:热着火(早期)、 链式反应着火(30年代) 3.4.2.1 热着火理论 P、T、n、n* F T0、P0 对于如图所示的有边界的均匀混合气,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其放热速率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