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图书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的图书发展民国时期的图书发展

民国时期的文献发展 2011年5月16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1.民国文献概况 1911-1948年,短短38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段重要的转型期,丰富且厚实。 民国时期政局跌宕起伏,文化事业却相当繁盛,现代思想文化异彩纷呈。在近代新闻、图书及印刷等相关事业的推动下,民国文献涵盖了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还包括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商业契约和票据等。据初步估算,国内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超过了存世的古籍总量,它们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藏书机构。除大陆外,民国文献在台湾地区也有相当藏量,主要见诸台湾“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机构,另有部分则流传至海外。 图001:台湾国史馆 2.民国造纸与印刷 2.1造纸 民国时期引进了西方的造纸技术,机械技艺不够纯熟,纸在原材料与本身的酸碱度上均存在重大缺陷,以致民国文献的保存寿命只有50年至200年。加上长期以来各馆藏机构对民国文献的保护观念滞后,认识不足,保管不善,以至于海内外各藏书机构所收藏的民国文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毁损现象。民国文献的日趋消亡更彰显出其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贵阳永丰抄纸厂 图003 而古籍(1911年之前出版发行的书籍)所用宣纸大部分在选料上采用麻或者植物的韧皮纤维,手工工艺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性,并且在制作时就考虑到了防虫、防蛀等问题,加入了中草药成分。 图004 上海土山湾印书馆的石印机,这是中国出版机构最早使用的石印机。 3.民国图书 《民国书刊鉴藏录》 民国已经过去60多年了。虽然那个时代距离现在还不十分久远,然而民国时期的图书资料却无情地日渐损毁减少。民国的一些名著的单册价位,甚至超过了一般线装古籍的价位。这也反映了民国图书所独有的价值与优势。 3.1思想内容: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民国时期思想活跃,各种主义纷至沓来。以文艺为例,既有以苏俄为代表的新兴文学理论,又有西方的传统文艺思想;既有鲁迅、太阳社的革命文学,又有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文,足见文坛百花竞艳,是何其的丰富多彩。 图006:高尔基著的《和列宁相处的日子》,上海生活书店1938年6月初版 《民国书刊鉴藏录》续集封二 图007:中国最早的《资本论》译本,为陈启修所译 《民国书刊鉴藏录》续集封二 图008: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宣传册 图009:《叶圣陶文集》,上海春明书店1948年初版。 《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 P10 3.2装祯设计:朴素大方,千姿百态 民国时期的图书,装祯形式和现代书刊类似,不再采用线装的方式。多数图书采取雷同的装祯,但也不乏精心设计的精美成功之作。 图010-1 010-2 3年1月开明初版矛盾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 《民国书刊鉴藏录》P270、271 图011-1 011-2晖编儿童歌舞剧本《春天的快乐》 《民国书刊鉴藏录》P258、259 3.3毛边图书:大行其道,流光溢彩。 “毛边本”,是一种出版物版本,一般指装订成册的书籍或杂志不加裁切,使得书边不齐,毛茸茸的,洋溢着别样独特的自然朴素之美,非常别致。《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先生。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1926年2月创刊之时,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随后,《良友》画报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影响十分广泛。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刊是国之耳目喉舌,若无耳目喉舌便是“废疾”,“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他看到了现代报刊对民间社会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不少敢于说真话的报纸与报人,邵飘萍、林白水等多位报人甚至为之殒命。从大清朝到民国,伴随着报纸的大量崛起的是审查制度的到来。在民国时期,知识界的共识是,报纸与报馆乃天下公器,属于公共领域的资源,民国著名报人张季鸾办报即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京报》邵飘萍: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邵飘萍他在《京报》上讽刺张作霖“一世之枭亲离众叛”、张学良“忠孝两难”,且退回张作霖的30万元“封口费”,自言“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邵飘萍创办中国第一家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每周二、四、六的固定消息。 为勉励同人,邵飘萍取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而被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

文档评论(0)

enxyuio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