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作者:梁舒华 ? ??????? ? ??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治。 ? ? ?这一章应该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的。道家认为,不招贤,百姓就不会为了得一权贵而斗争,不持有奇珍异宝,就不会有百姓去偷,不把人之所欲的东西放出来,百姓的心才会安稳。所以正确的统治老百姓 的方法是让他们身体强健但知识浅薄,意志浅弱。我觉得这种方式跟西欧以前教会人员掌握知识而百姓什么都不懂几乎一样。这样也许统治者的统治目的达到了,可道家根本不以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进步作为立足点,单单“独善当朝,不顾后世”,显然是消极之至的。 ? ? 《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处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 ?? 这段话我的确理不清其逻辑所在,在我看来,甚至是胡说八道了,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这点就不阐述了,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而成其私绝不单纯因为他们的后其身、无私。造成他们身先、成其私的结果是与人的社会属性有些关联的,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原文中的“圣人”之流与他人没有发生联系,有可能后其身的行为导致身先的结果吗?有可能无私的行为导致成其私的结果吗?如果回答不是,那么原文的推理过程从何而来?论据本来就是不足的。 ? ?? 《道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兮!诚全而归之。 ? ? ?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感觉,就是《道德经》的推理是很不严密的,一切的“故都来得太突然太武断了。为什么“曲则全”,为什么“枉则直”呢?这里通通都没有讲清楚,“不自见”到“故明”这一步前后两句话的等价关系从何而来?显然不是“抱一为天下式”吧?这里全部都没有讲清楚,便又来“故”了一个结论:诚全而归之。如果按照这种机械式的推理,既然“曲则全”,我是不是可以说一句:”全则曲“呢?按此类比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为则为,为则无为。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有为?显然这个断论是不成立的。 ? ? 《道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 这里的”故“和”是以“的弊病先且搁置,”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可以拿来分析一番,道家思想只见到”为、“执”的一个方面而不注意到“为”、“执”的另一个方面。现实结果是以那一个方面为表现形式取决于“为”和“执”的度,“度”是“质”与“量”的分界线。“度的两边延伸便是”量“和“质”的轴,”量“的轴便表征”败之“和”失之“,也就是原文的结论。”质的轴便表征“胜之”和“得知”,这是原文分析中舍去的。所以“为”和“执”是可能会产生积极结果的,正是因为人类的“为”、“执”,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规律,利用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去创造社会财富。 ? ? 《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间入有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 这里的至柔克刚与太极哲学有某种程度的相通之处,至柔之所以能克刚,自古以来,水一直是最好例子。无论浪潮多么汹涌,碰到硬物都会跌碎,唯有轻舟戏水般的至柔才难以被碰撞。至柔之水可借势推送,能进能退,能磨至顽石也融。人们亦常说“上善若水”、“浮生若水”,亦如此,过于强硬容易碰壁,能屈能伸,蓄势待发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无为之益显然是指第二种观点中的积蓄势能了。 ? ?? 《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 这是论据严重不足的一章,甚至在今天看来更是难以令人信服,闭门造车之弊不言而众人皆知。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真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圣人,这种人必先经过了足够之行,足够之见,足够之为,才得以洞悉一切,那又怎么能说他们是不为、不见、不行呢?就其在今天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靠无为而知天下、见天道更显得痴心妄想。 ? ? ?可以说,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发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更偏重于消极的方面,通过这种消极的无为思想,他又用一种近乎诡辩的方法试图向人们阐述无为之益。所以我认为,虽然道家思想里也有涉及到无为的积极作用,可是总体来说,“无为”并不适用于普世,更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不过依本人拙见,“无为”的某些思想用来作为少数个体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