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神经系统
[ A型]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B.突触前膜超极化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直接抑制-神经元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17.肌梭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 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8.腱器官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9,在对侧伸肌反射中,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感受器兴奋及冲动在传的传导时间
B.兴奋经过中枢突触的传递时间
C.冲动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时间
D.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导时间
E.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时间
20.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 纤维
B.纤维
C.I类纤维
D.类纤维
E.I和类纤维
21.下列关于脊休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B.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
C.脊髓反射逐渐恢复
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E.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22.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A.脊休克
B.肢体痉挛性麻痹
C. 去大脑僵直
D.去皮质僵直
E. 腱反射增强,肌张力降低
23.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
A.小脑前叶两侧部
B.前庭核和纹状体
C.小脑前叶蚓部和前庭核
D.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和网状结构抑制区
E.网状结构抑制区
24.大脑皮质运动区的4区,其生理功能是:
A.主要与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B.主要与对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C.主要与双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D.主要与对侧近端关节的运动有关
E.主要与同侧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25.锥体系的生理功能是:
A.抑制肌紧张
B.设计、制定运动指令的程序
C、加强肌紧张
D.增强传人冲动的传递巳保证肌群间的运动协调
26.执行随意运动“指令”的部位在大脑皮质的:
A.顶叶
B.颞叶
C.中央前回
D.中央后回
E.枕叶
27.支配躯干和近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位于: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第二运动区巳运动辅助区
28.震颤麻痹患者的病变主要部位是:
A.尾核
B.苍白球
C.底丘脑
D. 黑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