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园社团与非政府组织.
校園社團與非政府組織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馮 燕 3/17/2004 非政府組織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 非營利組織 Non Profit Organization(NPO) 志願性組織 Voluntary Organization 第三部門 The Third Sector 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使命 非政府組織是一種點化人類的媒介,它們的共通性在於「提供社會變遷,造就脫胎換骨的人類」(P. F. Drucker)。 非政府組織是提供各式服務或從事各種活動的原動力,可以追溯到一種基本的意識型態,意即「促成社會上每一個人生活品質的最高水準」(M. E. Weiner)。 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使命 使命:是一種社會承諾,是一種向善的變遷,是一種公平正義社會的實現,也是一種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環境和平共存,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願景。 公益 二、非政府組織定義 非政府組織五項特質(Wolf,1990) 1.有服務大眾的宗旨 2.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結構 3.有一個不致令任何個人利己營私的管理制度 4.本身具有合法免稅地位 5.具有可以提供捐助人減(免)稅的合法地位 三、第三部門的形成 (一)歷史學觀點 Rosenbaum依美國的發展經驗,整理出四個階段 1.民眾互助模式:自清教徒到20世紀初 2.慈善贊助模式:自20世紀初,到1930年代 3.人民權利模式:自1940年代到1960年代 4.競爭與市場模式:自1960年代迄今 三、第三部門的形成 (二)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1.契約失靈論(Market Failure) 2.政府失靈論(Government Failure) 3.第三者政府論(the Third Party Government) 三、第三部門的形成 (三)社會學的觀點 ◆社區主義 Milofsky(1979)認為在社區形成過程中,公民參與和志願主義是兩大重要基石,而非政府組織的形成也是沿著同樣路線進行。 非政府組織的成立基本性質在於個人問題的公共化與組織化,而增加個人的能力,減少個人對社會、政府的敵意,以帶動社會變遷。 三、第三部門的形成 ◆社會文化發展論 Milofsky(1979)提出在美國有四大傳統促成第三部門的形成: 1.基督教義的傳統 2.城市族群的傳統 3.專業自主的傳統 4.企業的慈善傳統 四、非政府組織的範圍與類別 (一)美國Independent Sector的分類 1.醫療、保健類 2.教育、研究類 3.社會服務類 4.會員組織或基金會類 5.文化、娛樂及休閒類 6.其他 四、非政府組織的範圍與類別 (二)Hansmann(1985)的分類:用組織財物取得方式與組織控制兩變項將NGO區分為 五、台灣非政府組織分類 六、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角色與功能 (一) Kramer(1987)的分析,歸納NGO有四種角色 1.開拓與創新的角色功能 2.改革與倡導的角色功能 3.價值維護的角色功能 4.服務提供的角色功能 六、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角色與功能 (二)蕭新煌(1991)曾將民間組織的社會角色分成 1.積極的 - 提醒、諮詢、監督角色 2.消極的 - 制衡、挑戰、批判角色 六、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角色與功能 根據以上討論,可將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角色歸納成三類 1.目的角色:包括濟世功業、公眾教育、服務提供、開拓與創新、改革與倡導、價值維護、整合與激力 2.手段角色:包括積極手段、消極角色、服務提供 3.功能發揮的角色:包括帶動社會變遷、擴大社會參與、服務的供給 七、政府、企業與NGO間的互動交流 九、三者之角色、功能與社會目標 九、 NGO組織發展面臨的挑戰 Wolf(1990)把這些挑戰歸納成四項重點任務 1.訂定明確的公益使命 2.持續進行組織價值的風險分析 3.確認支持會眾並鼓勵參與 4.具有改絃更張的重整勇氣 十、非政府組織的基石 (一)責信度對非政府組織發展的重要性 1.制度化的責信度有助員工將工作與使命、滿足社會期待連結,提升員工容忍力 2.對責信度的要求,有助形成一個促使各單位、成員彼此信任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