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分离工程精品课程课件.
生物分离工程精品课程 主讲:赵延斌 概述 近20年发展起来的膜分离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工程、食品、医药、化工等工业生产及水处理等各个领域;膜分离技术是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它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相变、无化学变化、处理效率高和节省能量等优点,已作为一种单元操作日益受到人们极大重视。 概述 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30年代 微孔过滤 40年代 渗析 50年代 电渗析 60年代 反渗透 70年代 超滤 80年代 气体分离 90年代 渗透汽化 现代 EDI技术 概述 1960年Loeb和Sourirajan制备出第一张具有高透水性和高脱盐率的不对称反渗透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以后,不仅在膜材料范围上有了极大扩展,而且在制膜技术、组件结构及设备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概述 ★膜分离的特点 ①操作在常温下进行; ②是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试剂; ③不发生相变化(因而能耗较低); ④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性较高; ⑤浓缩和纯化可在一个步骤内完成; ⑥设备易放大,可以分批或连续操作。 因而在生物产品的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按分子或粒子大小分类 按膜孔平均孔径,推动力和传递机制进行分类 对称膜与不对称膜 有孔膜与无孔膜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常见膜分离过程 ①微滤(Microfiltration,MF) ②超滤(Ultrafiltration,UF) ③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 ④透析(Dialysis,DS) ⑤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⑥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PV) 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直径)的关系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有关微米的一组数据 1μ m= 10-3mm 人发直径 70-80 μ m 裸眼可见最小颗粒40 μ m 金属颗粒 50 μ m 酵母菌 3μ m 假单胞菌 0.3μ m 小RNA 病毒 0.03 μ m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1.微滤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2.超滤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3.反渗透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电渗析分离原理示意图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电渗淅器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工作,电渗淅器主要组成部分是离子交换膜。分为阳膜,阴膜。阳膜只充许阳离子通过而阴离子被阻挡;阴膜只充许阴离子通过而阳离子被阻挡。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渗透蒸发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渗透蒸发原理示意图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透析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透析原理图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透析法的应用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17.2 膜的制造 膜的制造 膜材料 膜的制造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的制造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的制造 膜的制造 醋酸纤维特点: 膜的制造 聚砜构造 膜的制造 聚砜膜的特点 膜的制造 芳香聚酰胺类 膜的制造 聚酰胺膜 膜的制造 相转变制膜 膜的制造 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膜材料 膜的制造 17.3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什么是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膜污染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膜污染的控制方法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膜污染的控制方法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17.4 分离机理 分离机理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分离机理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分离机理 当压力有变化时,化学位公式如下: 式中 - 膜相中组分i的偏摩尔体积p0 - 标准态压力将式 (17-6)代入式(17-5)中,得 分离机理 由上式可见,推动力包括两项,即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对于稀溶液来说,溶剂(通常为水)的浓度改变很小,因而可只考虑压力的影响。相反,对溶质来说, 一般截留率较高,浓度改变较大,压力项与浓度项相比可以忽略。 于是对溶剂(组分1)可得: 分离机理 符号说明 分离机理 对溶质(组分2)来说,其摩尔通量为 分离机理 按式(17-10),并考虑到 J2=Jv 则可得到截留R的关系式: 分离机理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Preferential-capillar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