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态度在学习中的过滤作用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第二节 态度形成的理论 一 .学习理论 由霍夫兰(Carl Hovland,1953)提出。 认为态度与习惯的形成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A.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结 B.操作条件反射的正强化和惩罚 C.观察学习的模仿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主要通过:信息学习和情感迁移 信息学习: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态度就会随之改变。 情感迁移:当人们把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个与之相联的对象上时,会发生态度的改变。 Janis(1965)的实验研究:他让大学生读4篇不同主题的有说服力的文章,一部分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主试给他们可口可乐喝,另一部分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待遇,结果有可乐喝的学生受4篇报道的影响大。 态度模式 1953年,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模仿对态度的影响 班都拉(1977)非常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此外,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 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临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 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 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并给予强化。 态度形成及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Kelman ,1961) 服从(obedience):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社会规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认同(identification):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态度,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内化(internalization):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二.认知相符论(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二.认知相符论(认知协调论) 认知平衡理论 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海德 (1958) 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将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P-O-X”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其中P 是认知主体,O 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 则是与P 和O 有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个人。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存在着不平衡状态。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及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欢vs.厌恶;赞成vs.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P—O—X”模型 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