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宋代文学 * * 六、艺术特色 (一)真情独到,自然天成 陆游对唐婉情意深笃,与唐婉的被迫离异,在他心头刻下了永远无以弥补的伤痕,而唐婉之抑郁谢世,更使他伤痛不已,抱恨终生。此番重临旧地,凭吊故人遗迹,抚怀往日情事,心中波澜翻滚,哀伤尤甚。因而,提笔之际,真情充沛,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遣词造句,字里行间,均有一股真情流溢。 * * (二)因情写景,借景抒情 由于思想感情或心境意绪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现象,反映在文艺创作上,表现为作家根据自我的主观感情去观察、感受、描绘景物,使笔下的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赋予它们特殊的情感内容或抒情功能。 《沈园》第一首第三句描写的“桥下春波绿”这一景色,本是春意荡漾,令人悦目怡神的好风景,然而,作者却在此前冠以“伤心”二字,给它涂抹上一层浓厚的感伤色彩。因情而写景,借景以抒情,情景相生相成,有着丰富的意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念 奴 娇·过 洞 庭 张孝祥 (一)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有《于湖居士集》、《于湖词》。 (二)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月夜泛舟湖上,即景生情,写下这篇名作。 (三)上片、下片的结构 本词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抒情为主。上片描写广阔、清静、澄明的湖光水色,与泛舟湖上的乐趣;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以及对冰清玉洁人格境界的追求。 (四)词中表现的闲适情怀 本词上片描写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景物,实是作者内心宁静之折射;下片直接抒怀,实显作者处变不惊、泰然自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作品以作者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充满了“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和闲适情怀 。 苏 轼 赤 壁 赋 一、作家作品知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轼在文艺创作的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散文自然畅达,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绘画、书法亦有很高造诣。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当时他曾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一、作家作品知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轼在文艺创作的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散文自然畅达,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绘画、书法亦有很高造诣。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当时他曾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文赋。文赋就是散文化的赋。 作为文赋,本文在文体方面的主要形式特征有:全篇结构采取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形式,散文句和对偶句交互使用;押韵。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遗世独立的感受。 第二段:写作者听到箫声呜咽而发问,引出“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 第三段:写作者反驳“客”的悲观论调,陈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主客两人精神得到解脱。 四、文章的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全文的情感线索 本文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 “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六、景、情、理三者结合 这是一篇记游散文,因此文中有景物描写的部分。但作者写作本文主要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作者能做到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俳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作者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景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 说理:作者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