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简介汉字的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介汉字的演变简介汉字的演变

简介汉字的演变 一 甲骨文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 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80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3500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2000个左右,不认识字的多为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可是因为卜辞中没有用到,所以它至今没有问世。 甘字,象形体,口中加一点,表示在舌头上感觉到甜的地方。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 铜器中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又叫“铜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文化相较殷代的文化更繁荣,典籍极为丰富,周人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文也让位于金文。 金文,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 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 比如,西周和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孟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观在殷代的遗存里未曾见过。 在西周时期,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大臣有铸造权。 可是到了东周,诸候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 从字形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的“鸟虫书”、“缪篆”,比如“楚”“王”等字。 (关于缪篆,多有争议,改天有空再研究下,哈哈)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 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了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楚(金文) 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都有争论,郭沫若先生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这就是说,篆书就是掾书,掾书就是官书。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过目120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1)大篆,许慎说:“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这些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宣王是周朝的中兴之王,他在位的四十六年,做到“内俢政事,外攘夷狄”。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的。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而与小篆倒是很接近。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说文解字》根据残存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资料。(大篆字体改天补上,注,“掾”字,发音为院) ? ? 篆书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小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出自李斯一人之和手,他很有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大篆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形变(2)伪变 (3)省变 (图片回来补上)在以上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改为主,这是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的。《说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体,线条规整,书写美观。 另《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都是李斯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