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DM血糖严重升高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微血管、大血管病变,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桂枝 桑寄生 淮牛膝等 4、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 生地 桃仁 红花 枳壳 赤芍 柴胡 川芎 川牛膝等 五、应用策略 消渴病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情志内伤、情绪紧张、饮食因素、药石所伤、外感邪毒等环境因素都密切相关,诸种环境因素,或成郁热,或湿热,或为痰火,或为积热、燥热、风热,皆可伤阴,致“阴虚内热”之局;内热伤阴,更可耗气,则成气阴两虚结热之局。气阴不足,正虚容易受邪,或内生邪毒,可合并疮疖、癣疾、喘嗽、肺痨、淋浊;阴虚燥热,燥热化生浊毒、阴竭液脱,气脱亡阳,可成呕逆、神昏、厥脱危候。气阴不足,气虚帅血无力,阴虚液竭,阴阳俱虚,血脉失于温通,均可成血瘀,热结、气滞、痰湿,也可致瘀,故血瘀证多见。久病入络,痰热郁瘀互结,在络脉形成“微型徵瘕”,则变生百症。或为胸痹心痛;或为中风痿痹,或为水肿关格,或为内障目盲。 一般说来,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治本为主,兼以治标;病情急变的情况下则往往是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标,后治本,总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说来,治本治法固然重要,治标治法也不可轻视,因为标实证的解决必有利于治本。而标实证不解决,单治本虚,终难取效,或艰涩不畅。 “二阳结为之消”,胃肠结热伤阴,日久可伤及肾阴,热为邪热,为壮火,更可耗气,故气阴两虚证多见。久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久病入络,导致络脉血瘀,则成为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所以,其治疗应重视清泄胃热,仅强调阴虚为本,一味滋阴补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外,活血化瘀治法近年受到重视,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确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选则天花粉、葛根、知母、黄连,清胃泄热、生津止渴;生地、玄参、 山药,滋阴固肾; 丹参、鬼箭羽、荔枝核,理气血、化瘀结。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或伴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血糖异常升高,胰岛素抵抗是其发病最重要的基础,与中医的肾虚、湿热、痰瘀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而糖尿病诊断一经确立,胰岛β功能就将不断受到损害,直至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竭,最后难免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类似于中医学“壮火食气”病机。因此,如何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予重视。但应该指出的是:2型糖尿病确诊前相当长一个时期胰岛素抵抗就已经存在,糖尿病一经确诊,胰岛β功能就将因高血糖毒性受到持续损害,而中医药起效较缓,所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药有改善临床症状的优势。许多情况下,虽服用大量西药降糖药,甚或多种降糖药同用,临床症状仍不能缓解,有时甚至可出现血糖降低而症状反见加重的情况,加用中药则可以迅速改善患者口苦咽干、疲乏、头晕眼花、失眠、腰痛、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 其次,中医药有整体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长期服药副作用小的优势。中医药降糖虽然总的说力度和起效时间不及西药降糖药,但其作用往往是多靶点调节,既有一定的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更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利用,某些药物尚有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和类似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的降糖疗效。 另外,中医药有非常好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糖尿病患者早期接受中医药治疗,未发生并发症者可以不发生,已发生并发症者可以不发展。如糖尿病肾病接受中医药治疗,可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降低终末期尿毒症发生率。糖尿病眼底病变,可改善眼底微循环,促进眼底出血、渗出,防止单纯型向增殖型转变。糖尿病足接受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肢体麻痛症状,避免足坏疽发生,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可促进顽固性溃疡愈合,降低截肢致残率。 中医药确可使众多糖尿病患者免于致死和致盲、致残之苦。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循证医学逐渐深入人心的今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必须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严格进行科研设计,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结论才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才能够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才会有利于中医糖尿病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走向世界。 六、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