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的本质问题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题 目: 美 的 本 质
课 程 名 称: 美 学
任 课 教 师: 刘 罡?
姓 名: 罗 安 兴
学 号: XXXXXXXX
年 级: 2010 级
专 业: XXXXXXXXXX
学 院: XXXXXXXXX
教 师 评 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美 的 本 质
——罗安兴
摘 要:什么是美?“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恰恰本质问题又是最为重要的美学问题。本文以中国当代美学的四种观点与叶朗教授的美学观点,作为理论切入点,来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我认为美的概念只能放在一个一个单独的人身上,而不能把它放在一群人或者整个社会,如果把美放在一个社会的广度去论证美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关键词:美 本质 主观 客观 叶朗
的本质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提出。柏拉图用,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1]希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在此篇中,苏格拉底否定了希庇阿斯所有关于对美是什么的回答。[2]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美的复杂性。
中国当代美学有四种观点,或者说是四个派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围绕着美得本质问题而逐渐形成。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当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热”,各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3]
1、主观论美学
主观论美学把美学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了“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4]其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泰。主观论美学认为,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人们感觉到的美才存在,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太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是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所以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因为美得产生是需要客观现实作为基础,如果说万物都不存在,只留下一个人类,在漆黑空间,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那如何能使这个人产生美的感觉了?当然,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是唯一
2、客观论美学
客观论美学认为事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欣赏而存在,坚持美得客观存在。这种美学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蔡仪,他认为,一、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观点。客观论的美学理论却有失偏颇,美是一种人类的观点,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那么其他的山山水水如何能说是美了。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全都是美的,如典型的蟑螂、癞蛤蟆、跳蚤、毒蛇等等就美多少人会认为他们是美的。
3、主客观统一派。
这种观点以朱光潜为代表,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增色不少。
对于朱光潜先生的这种观点其实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我也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但却和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朱老先生在某些方面着相了,太过于执着,就拿他用来论证他自己的观点,例子苏轼的《琴》诗来说,他过于执着于琴声到底是在琴上,还是在指头上了。朱光潜先生在这里认为琴是客观条件,指头是主观条件,从而得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而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追究琴声到底出自于那里,我们欣赏的是琴声何必追究其出处,如果硬要追究,就好像是一个人一直在问为什么一样,怕是永远也无法到底。套用这种观点,一幅画,我们看的是画本身,而不是去执着于纸张、彩墨、画笔,你把它拆开了它就不美了。其实琴声就应该是人们审美的客观基础,而听琴的人则就是主观的主体。
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