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本村丛氏家族与其它姓氏的关系1.doc

[解放前本村丛氏家族与其它姓氏的关系1.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放前本村丛氏家族与其它姓氏的关系1

解放前本村丛氏家族与其它姓氏的关系 丛宝德 2014.2 (一)与丛氏家族有俗成辈分关系的姓氏 在过去的社会里,一般说居住在同一地域、同一村莊里的居民,尤其是流动变化小、居住相对稳定的群体之间,注重宗族观念的,也非常注重辈分关系。同姓人都被认为是“自家人”,自然人们要按辈份互相称谓;同姓的男女是不能成婚结亲的。在原本没有辈份关系的两个姓氏之间,一旦由于最先具有影响的先人通婚结亲建立了辈份关系,双方以及后人就继续遵从了这种关系,这就是所谓“俗成辈份关系”。 有俗成辈分关系的两姓氏人之间也要按辈份互相称谓;不同辈份的男女也不能结婚成。只是因为既要遵从俗成辈分要求,还要排除近亲血缘关系,所以同村异姓男女结婚的并不多。 形成与维系这种俗成辈分关系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新婚姻法要求,只要不违背“有近亲血缘关系不能结婚”的有关规定,不单是同姓氏的男女可以结婚了,不同姓氏原先有俗成辈分关系而不同辈分的男女也可以结婚了。这样一来,住在同一村里接触交往机会比较多的男女结婚成亲就大量增多了,原有的俗成辈份关系就被打乱了、破除了。时间长了,人们互相称谓逐渐忽略彼此的辈份,开始相互直呼其名,因此它就逐渐成为了历史。 我先祖丛世芳于明末清初来到呼家疃落户定居以后,在这方沃土上繁衍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在这期间,我丛氏家族与本村的呼氏、朱氏以及张氏中的两个宗系等四个姓氏家族之间都形成有俗成辈份关系。另外,与祝姓家族之间由于两姓先辈人长时间的融洽交往相处,也以特殊的方式形成了俗成辈份关系。作为对过去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的回顾,我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下,经过一番追索、探讨和整理。现在,就这些情况逐一介绍叙述如下。 (1)呼氏家族 根据一些传说和有关文字资料分析推测,大约在明朝中期的天顺、成化、弘治或正德年间,即在1457年至1521年这一时间段内,有呼姓三兄弟拉家带口从什么地方来到本地区。一个在本村这方沃土上搭起简易茅草窝棚定居下来,开始垦荒种地,创基立业,逐渐繁衍发展成为村落,被称为“呼家疃”;另一个到北面母官都那方土地上开荒种地,安家立业,与宋姓人家一起在那里繁衍发展【不知“母官都”这个村名有什么典故】;老三则独自往西到黄县什么地方去了…。经过一百五六十年到近二百年的沧桑发展变化,到明末清初呼家疃成为一个将近有二十来户人家、单一呼姓的村子。就在这时,丛氏世芳先祖来到这里,就在村北头的大道边上落户定居下来,成为我大呼家村丛氏家族的始迁祖,也算是第一世人。丛姓成为本村的第二个姓氏。 当初我先祖夫妇是担挑一双幼小的儿女来的,其中男孩就是长子丛之坤。几年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生下次子丛之有。丛之有就是我们的二世祖。他长大成人后,娶了本村呼氏女为妻,这也就成为在本村丛氏家族与呼氏家族形成俗成辈分关系的源头。此后,丛呼两姓的后人就遵从这一辈分关系相互称谓、融洽相处。从此两姓之间再有男女结亲成婚的,除了要排除近亲血缘关系,还必须属于同辈人。从我四世祖丛儒修立的祖谱上可以看到,丛之坤的孙子、四世先人丛雲也是娶妻呼氏,也必定要遵从这一已经形成辈分关系要求。 我不清楚呼氏家族以前历代的辈份字序,只知道两姓的俗成辈分关系推延到新中国成立时相对应的辈分字是:…,永~忠,广~善,振~维,守~宝,义~大。 (2)张氏家族 ◆张姓甲宗系 张姓有四个不同来源宗系,我们姑且把其中来本村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宗系称为“张氏甲宗系”。这一宗系的前辈原先居住在蓬莱境内的大季家与大柳行附近的一个叫“小雪村”,大约在清康熙年间它的四世祖张应弼来到呼家疃定居下来,成为在呼家疃落户定居的第三个姓氏,可能比丛姓晚三、五十年。 这里先把该宗系的历史渊源简单说一下:这一宗系的先人是明朝时期的“军户”世家。 明朝建立后,为了安定社会、巩固边防、解决防御倭寇海盗骚扰入侵问题,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从戌边在云南、四川等地的军队迁调来山东,在几个地方建立“卫所”,实行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以屯养兵的军屯制。明代“军户”是世袭的,一人充军,世代相承。世代相传的军户家属子女都可以随军居住而成为常住居民。由于对前几代人的情况一概都不清楚,连简单的名讳都没有留传下来。只是到了明朝后期,“军户”传袭到张文德这一代开始居住到了“小雪村”这个地方发展成村以后,才有“张文德”的姓名可考,并有墓碑为证。因此,这一宗系就尊定张文德为一世祖。而他们的四世祖张应弼就是来到呼家疃定居落户的始迁祖。 张应弼生于清朝顺治三年( 1646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由于家庭影响和个人才干,他心志得酬于康熙时代,被敕封忠信校尉(清朝六品武官)。可能是出于要避讳其先辈们都是效忠于

文档评论(0)

xuetingt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